当前,中国白酒如何走向国际舞台已成为行业重要课题,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和影响力的提升,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战略下,白酒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各大白酒企业也借此积极主动谋求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创新营销方式,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打开局面。但是,中国酒企在白酒国际化过程中也遇到文化差异、对政策法规缺乏了解、品牌影响力不足、国际推广宣传不够等问题。
在北京国际酒类交易所总裁朱力看来,中国白酒国际化道路的进一步拓展,需要化繁为简地把中国白酒知识以浅显易懂方式介绍给国外消费者;需要突破文化上的阻隔,寻找可以共通的方式;同时需要建立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质量标准体系。
化繁为简 传播中国酒文化
朱力表示,对国外消费者进行白酒知识教育,应该是从鼓励消费者喝第一口白酒开始,“拿什么白酒让什么样的国外消费者喝,如何正确地喝,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他认为,应将白酒博大精深、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分三步走:第一步让国外消费者先尝试;第二步让其对中国白酒产生兴趣,再简单了解;第三步,简单了解后,再辅助于白酒的知识来巩固兴趣。
“化繁为简地把中国白酒的知识以外国人听得懂的方式介绍给他们,是白酒推广成功的关键。目前,日本清酒的一个小漫画手册在美国非常走红;每年英国伦敦哈立德百货,日本清酒总有一个精酿节,让英国人亲自选米、煮饭、接曲、酿酒,英国人趋之若鹜。我们中国白酒目前也很需要以这种浅显易懂、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推广。”朱力如是说。
朱力建议,中国白酒可以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合作,把白酒知识与中国悠久的酒文化、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推广给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
突破阻隔 寻找共通方式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白酒国际化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缺少对国外消费市场的理性和深度分析。朱力认为,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等原因阻碍了中国白酒打入国外市场。他进一步解释,“因为对中国产品不了解,口味不适应,外国消费者很少主动尝试喝白酒;此外,烈酒在西方人习惯中更多是餐后酒,而中国白酒是餐中酒,有着重大差异。”
在朱力看来,中国白酒要想走出国外,就需要突破文化上的阻隔,寻找可以共通的方式。比如西方人单独饮用烈酒比较少,但是在酒吧,烈酒作为鸡尾酒的基酒的消耗量很大。所以,我们通过创新以白酒作为基酒的鸡尾酒配方,通过鸡尾酒这种本身就充满了变化、创新和包容性的载体,反而可以比较容易地将中国白酒推向国外。
朱力分析,目前,白酒在国外的消费量相较白酒巨大的产能来说微不足道。应该主要看其潜在的增量,可以以目前已经在西方占据主要市场的伏特加等烈酒为参照,因为它们除了原产国之外,主要是作为鸡尾酒的基酒来消费的。
朱力介绍,目前,由中国酒业协会、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国际酒类交易所、MIBA酿酒大师艺术馆共同举办的首届“百调杯”中国白酒鸡尾酒世界杯赛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据悉,目前也有其他机构正在筹备鸡尾酒大赛。大家正逐步形成一个共识,通过白酒鸡尾酒作为突破口,将白酒推向国外。
制定标准 保护知识产权
朱力称,中国白酒要走出去,要精益求精,把好酒的质量关。酒是食品,是所有消费者很重视的,要建立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质量标准体系,拥有上乘稳定的质量,才会赢得消费者长久青睐。在欧美等国家,没有标准的食品,是消费者不敢尝试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恐怕不是一个企业能够做到,需要中国的政府机构,相关的行业协会和国内酒企用上乘的质量,一起推动中国白酒标准国际化,打通国际市场准入、流通各个环节,确定国外标准,打消国外消费者顾虑。
此外,朱力认为,政府应该从政策和法律方面做好保驾护航,“比如做好中国白酒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在国际上把白酒和中国白酒进行注册,确立其准确的定义。随着中国移民遍及世界各地,国际留学生遍访神州大地,二者结合,已经将中国白酒在世界某些国家进行了生产尝试。若再不对‘中国白酒’的内涵加以界定,未来‘中国白酒’可能不出产于中国。”
据悉,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第18届比赛将于8月22日至24日在智利拉希雷纳市举行,该大赛被誉为“烈酒中的奥运会”。朱力透露,本次大奖赛报名已经结束,通过北京国际酒类交易所报名的样品接近200款,来自21个省份,包括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甘肃、安徽、辽宁等地的生产者,其中贵州省酱酒企业报名最为踊跃。他表示,希望更多的中国白酒参与CMB烈酒赛、中国白酒鸡尾酒大赛等赛事,加快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