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业集团《新闻晨报》和知味葡萄酒杂志即将于今年二月联合举办“发现中国·2016中国葡萄酒发展峰会”。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届时将列席峰会主席团。我们特请王祖明秘书长从专业角度,向大家剖析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现况和未来,以及应采取的应对之策。
1、作为葡萄酒行业的核心人士,您怎么看当前中国葡萄酒市场现状?您觉得葡萄酒行业的冬天过了吗?
目前中国葡萄酒的市场情况,经过2012年特别是2013年的大幅度下跌,2014年无论是国家统计beplay正规 还是企业实际情况,应该说已经触底。2015年情况有些好转,但是出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情况。就像在去年的很多场合我强调的,现在还不能算进入上升通道,应该还是处在底部区域。
2、您曾经参加了“发现中国·2014中国葡萄酒发展峰会”,和那时情况相比,这两年间,行业和市场环境有哪些新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哪些情况是全新的?
经过这两年,产业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各个产区都出现一些品质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明显的产品,得到了业内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同。二是,产品结构发生了改变,高端酒市场没有明显复苏,中低端产品的销售明显上升。三是,市场推广模式开始变化,逐步贴近消费者。
3、去年在成都,您提到一个词“新常态”,现在和过去不同,有的企业风声水起,有的企业却还在原地踏步,您认为现那些表现优秀的酒企有哪些共性?
我认为,上面提到的三点将成为葡萄酒产业的“新常态”:
一是个性化的产品,这是产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合理的产品结构,金字塔型的产品结构,符合葡萄酒市场的规律。三是市场推广模式的改变,专业、细分、持久、尊重消费者的推广模式。
在国内大的市场环境下,别的行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沿用以前的方式可能还能生存一些年。但葡萄酒本身就是舶来品,国外的产区、酒庄也在中国进行推广,他们的产品及推广方式,消费者自然会作对比。要从尊重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产品定位和文化传播,这一点,国产葡萄酒企业一定要意识到。
中国市场就是一个国际竞争的市场。谁能在理念、模式、思维上,根据市场和消费者,作出更快的改变,更符合葡萄酒产品自身规律,更符合市场需求,更符合消费者需要,那谁就能赢得市场。
4、从您的角度看,这几年葡萄酒产业发生了哪些良性的变化,背后推动的原因是什么?现阶段有哪些问题仍然严重?
这里主要谈谈存在的问题。
一是,上面提到的良性变化,目前在产业内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自觉意识,很多企业仍是被动接受。特别是在推广模式改变方面,很多人没有从原有的模式中跳出来。
二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问题、性价比问题、栽培技术的问题、高水平酿酒师缺乏和聘请国外酿酒师成功率不高的问题等等。
上述这些问题,其中大部分不是我们做不到或是解决不了,而是我们很多主管领导、企业家或者酿酒师意识不到。我认为,意识不到的关键原因是对葡萄酒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出现了偏差。所以,就出现了理解到位的,就做得好;反之就做得不好。
我想特别提一下,这几年在产业中出现的小酒庄,他们认认真真种葡萄,踏踏实实做酒,一步一个脚印做市场。现在无论在行业内外,他们的名气也越来越响。这是由于那些小酒庄对葡萄酒理解程度的提升,或者说理解的到位,促使了他们在很多做法上,更符合了葡萄酒产业本身的内在规律,也符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5、去年您提到,葡萄酒文化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不能照搬西方文化。那您认为,从长远来看,符合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应该有怎样的特点?
上届论坛我提到,葡萄酒是一个舶来品,中国消费者没有天然接受它的基因。而葡萄酒又是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产品。这种文化背后是有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消费者也是可以直观体验到的。在中国要发展这个产业,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下工夫做。
现在都在说葡萄酒的风土,它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历史、风土和本土文化等,造就了这些产区不同的葡萄酒文化。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地域那么大,历史、风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产区应有自己文化,我们企业也该有自己文化。
企业的角度上,那些造概念、编故事之类的不尊重消费者的行为,跟葡萄酒文化是相悖的,真正葡萄酒的文化是有技术支撑的,是消费者可以体验的。所以无论产区还是酒庄,虽然酿酒历史都没有欧洲那么久,但我们有自己的特点、成长中的故事、独有的风土,不管产区还是酒庄完全可以讲自己的故事,这样消费者才有可能去体验你的特点。
作为我们本土葡萄酒文化,我们要作更多的探索,还需要大家一起来探讨。但是建立葡萄酒文化这一点,确实是整个产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