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装上礼盒也不像贵族啊……长成这样,你会觉得“升级健康”吗?如果不是高铁等渠道的开拓,都不知道昆仑山的销量该什么样。
来看一个稍微正面点的例子,景田百岁山这个60s的TVC(其实拍得挺屎的)。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像贵族的洋妞,和哗啦啦跑出来的皇家马车,这些的确有“高端”的联想。
另外我觉得景田百岁山应该赞助一下《环太平洋2》,顺道把《金刚2》、《长城》、也一道冠名了好了。然后可以找张继科当代言人,广告语就叫:同一个贵族,同一个景田。
又扯远了。再来看一个很正向的例子。当初名不见经传的ALKAQUA,由于独具匠心的设计在一众水中脱颖而出。通体透明,只有一个细长的彩色条印有名字等基本信息,所有详细信息被放在彩色条的背后,当消费者从瓶子的另一面阅读信息时,小字由于水的折射被放大。
当然,ALKAQUA的背后也有些腌臜龌龊的勾当,就不详细说了。有兴趣大家可以查查。
另一个超级正向的案例是屈臣氏。2002年,屈臣氏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请了靳与刘操刀,大瓶盖加小瓶盖设计、大面积鲜亮的浅绿色让这瓶水在货架上一下子跳了出来,使屈臣氏蒸馏水市场占有率提升了20%。
还得了“瓶装水世界”全球设计大奖
最正向的一个案例,又是农夫山泉……农夫老板钟睒睒曾说:总理桌上应该放玻璃瓶的水。于是农夫山泉玻璃瓶被摆到了G20峰会的桌上。
懂了感知转移,现在你明白了吧,为什么大多数的高端水都用玻璃瓶。
当然,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估不止是包装一个因素。如果为购买过程做个感官记录的话,在你进卖场扫到货架第一眼,你对产品的评估就已经开始了。
1、造型不好的、字体不好看的、颜色不协调的、瓶形普通的,都被筛掉。嗯,其实你连拿起来看看的冲动都没有。
这是标准的:眼睛决定我们喝什么!不入眼的肯定不会入口。
2、入眼的那几个,你会看看它在什么“位置”,在农夫山泉旁边的,应该是个中档货;在依云旁边的,“虽然不认识,但估计很高档”;在康师傅旁边的,“是个低端货”。
“傍大款原则”,线索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会根据产品周边的信息进行评估。所以你站在谁旁边,决定了你的江湖地位。
3、你发现两瓶水,长得很好看,还站在依云旁边,心想:这俩货应该不便宜。一看价签,4块钱。你乐了,“这么便宜,整一瓶尝尝”。
沉锚效应的渠道应用,依云18元的价格成为了起始的评估价,对比之下你会觉得4元很便宜。
4、然后你会拿起来看,又一轮评估开始了——你只要握着瓶子,就会觉得“这个水比康师傅的要好”,因为手的握感好,所以你觉得水也好——但你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个决策过程。
感知转移,手感好你就觉得口感也好。
5、这时你发现旁边一个哥们拿起了这样一瓶水
你偷眼一看价签,瓶/38元。心想:真特木土豪,啊~羡慕。
这个世界上有一类商品,产品价值远远小于销售价格,制造出来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尊重需求”的,换句话说,就是用来界定身份和供人炫耀用的。
6、你偷偷用手机查了一下,他拿起的那款水叫芙丝,取自经过几个世纪岩石与冰层保护的挪威地下含水层。低钠,含微量其他矿物质元素,对缓解高血压以及辅助低盐量的节食有很大的帮助。麦当娜只喝芙丝。
科特勒大师有一句话:塑造高端品牌很简单,先给产品定个高价格,然后找到充足的理由去支撑它。支撑的理由,就是各种共变关系:水源、国别(欧洲人认为,水源和国别是决定水质的重要标准,现在我们也这样认为了)、历史、成分、功能、疗效、谁在用、故事,比如依云,就有个长寿的故事。
7、你灰溜溜的去付账后,觉得自己的矿泉水口感还不错,但隐隐的觉得肯定不如人家买的芙丝好。
对比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8、就这样,口味——这个恨不得被各种饮料公司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的决定性因素,就这样被改变了。
呃~想了解这个,去看看可乐和百事大战时改变口味的故事,就明白这一切了。
9、当然,如果足够细分的话,喝水时瓶口的大小,在什么条件下饮用等因素也很关键。
饮用习惯,场合,喝水时候的感觉,甚至“别人眼中喝水的你”这些条件,都是商品成败的关键。
所以,买椟还珠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时候我们购买产品,并非购买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包装、品牌等等等等所有综合因素带给我们的体验。
正是这些看起来周边的因素,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购买决策,并直接决定我们对产品的使用感受。
这些就是切斯金大神致力研究的“感知转移”的问题。利用好感知转移,会让你的品牌建设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