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中国白酒的企业分布上呈现出典型的“大分散、小聚集”、经营上“重销售、轻品牌”、发展上“地域歧视”“经济阶梯化”等特征明显。基本上中国酒企分布全国,每一个县少则一家,多则十几家酒企,同时规模性企业又集中于几个主要“产区”,而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又带来“价格竞争”,最终导致短期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生存主义”盛行,在酒庄酒文化建设方面既难有创新,又掣肘颇多。伴随着中国白酒消费者升级的趋势,从而给中国白酒酒庄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必然要“死地而后生”,淘汰一批才能成长一批。
其次针对很多目前的“白酒酒庄”积极开展的“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形式,笔者认为白酒文化只是其中的小部分,与其说是“酒庄文化”不如说是“旅游文化”,中国白酒的“酒庄文化”只是“酿造文化”。从长远角度看,“酒庄文化”的销售属性与礼品属性依然占据着核心位置,难以在体验层面产生强烈的消费者文化认同,中国白酒酒庄的文化下一步的发展应该围绕着消费者的日常展开更加完整的“饮酒文化”导入,完成从白酒的“种植、加工、品鉴、饮用”等教育工作。这就要求中古白酒企业不仅要加强技术的更新,制造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口感的产品,而要在文化建设层面加大投入,培养与引入更加专业的文化建设者与创新者,重构中国消费者对于白酒的认知,从而真正的扭转“以销代营”的发展模式。
呼应文头,贵州醇推出“酒庄庄龄酒”,本身是中国白酒酒庄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是在目前中国白酒发展格局下,由于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品牌号召力的局限,必然面临着“庄龄酒”的消费信任问题,特别是定位与高端的20年、10年两款产品,可以说在“白酒酒庄”没有形成清晰界定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产品优势。
笔者在这里认为,中国“白酒酒庄”的概念,还是应该基于企业自身的创新程度与白酒行业的集体自律才能完成初步的建设,最后祝福中国白酒在2018年有着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