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饮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却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酒文化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各个时代的酒文化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因为酒驾事故频发,如何用酒道来引领酒文化的良好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酒道与传统酒文化的发展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道”是事物的基本规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道。茶有茶道,武有武道,酒,亦有酒道。中国古代的“酒道”,精髓就是“中和”二字,主张对酒无嗜饮,这与庄子的无所贪酒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庄子主张饮酒有节,酒可以饮,但要饮而不过,饮而不贪,饮似若未饮,绝不可太过,故谓之“和”;和就是平和谐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饮酒要饮到不影响身心,恰到好处,有乐而不误事,才能被称之为“和”。
酒德。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酒德,酒德即指饮酒要有节制。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说到:“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这一定义是从酒的社会功能角度作出的。就,本来义为趋向,在这里,也有“促进”和“刺激”之义。即是说,酒既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需要,又是一种能促进或刺激人们情绪,从而造吉凶之物。如何能使饮酒行为掌握得恰到好处,那就要靠“人性之善恶”,也就是酒德了。
健康。《陈暄传》中提到“吾常譬酒之犹水,亦可以济舟,亦可以覆舟”。酒,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既有其正面功能,又有其负面影响。只有同时看到这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才能真正地了解酒的性质。“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酒的医学功能不能忽视,但是它过量饮用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
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历史,酒在人们生活中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祝,亦或是故友重逢或者忧思难忘,都离不开一个酒字。我国酒的历史上至夏商,直至当今社会。唐朝时李白斗酒诗百篇,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需饮三百杯”。宋时陆游有诗曰“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
当今中国的人情关系网和酒桌文化决定了酒桌上的饮酒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不会喝酒,前途没有”、“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等言论。“醉酒”、“拼酒”这种低俗的酒文化的流行不能适应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影响着社会发展和进步,酒驾就是在当今社会中因为酗酒而造成恶劣影响的社会问题之一。以酒道引领酒文化的正确发展,促进人们对酒驾事故频发的反思,正确地对待饮酒已经迫在眉睫。
很明显酒驾已经入刑,可是酒驾入刑真的能够解决我们的酒驾问题吗?换言之,法律是刚性的,文化是柔性的。刚柔本就矛盾,在这种矛盾中怎么去寻求平衡,我们的酒文化应该何去何从呢?
“酒驾“对我国酒文化的发展影响
正是由于人们对酒文化内涵的误解,导致了我国酒文化出现低俗的现象,而缺少了古代“斗酒诗百篇”的情怀与“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性,古人饮酒是讲究天时、人和的,他们讲究饮酒的情趣,注重“品”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如牛饮水”般的灌酒。然而酒文化发展到当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本就对酒文化一知半解不能完全参透,加上酒文化与兴起的汽车文化的发展出现交集产生矛盾。由此“酒驾”便出现,而且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了酒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关注酒驾与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虽然人们认识到酒驾是由于酒文化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也在着力的解决,但是在现实中,根除醉酒驾驶应从文化、社会、法律三个层面同时入手,引导风气,净化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再辅之以严刑,多管齐下,从源头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方为上策,而不能单纯的只解决表面的问题。
所以酒驾入刑并不能从根本上撼动中国的酒文化,不过却可以为酒文化加上一根保险丝,或者是加上一道栅栏。但是法律是刚性的,文化是柔性的,如果文化不跟着法律做出相应的变化就会侵蚀相应的法律。酒文化的负面影响无疑给治理酒驾带来了阻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于酒文化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城市的公共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这导致人们对酒后驾驶往往有一种非常宽容的态度或者是抱有一种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一个是传统文化巨大的惯性,一个是人们对于自觉遵守某个制度的惰性,两者结合起来,可能就会对人们形某个制度形成影响,甚至还有部分人心里是抵触的。
我们要全面认识酒的性质,弘扬中华民族酒道之魂,促进酒文化更好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同时我们要潜心的学习、研究我国的酒文化,明确我国酒文化的精髓,明确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以酒道引领我国酒文化的发展,让我们的酒文化与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