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无处不在,每一个企业都是在“化解”危机的过程成长起来的。好的企业能转“危”为“机”。2015年葡萄酒企业最大的危机,不是利润的盈亏,而是对未来能否清晰的把握。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所有的行业都不能置身世外,都必须转型。转也得转,不转也得转,这,不以企业的意志为转移。
产品时代,企业生产什么,顾客就购买什么。顾客时代,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也正因如此,企业才必须弄清楚谁是我们顾客。
但,长期以来,即使最牛的企业也一直是关注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却很少关注“企业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企业战略的迷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企业的成功一定是战略的成功。即使战术可以反作用于战略,归根结底,战略是决定成败的第一要素。但严重的问题是:战略往往不是制定出来,而演变出来的。能够洞察市场,知道如何演变,从而顺应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曾经的中国寻呼业老大润迅,当年雄霸市场,“一呼天下应”。制定了如此完美的战略规划,但之后的2年,便消失了。打败他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未来。因为中国的寻呼业消失了;8848,这个曾经的中国电子商务领头羊,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健力宝、乐凯胶卷等等,数不胜数。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显萎缩甚至消亡的行业或产业有很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很多都消失殆尽。留下来的,都做了在不确定性的未来中,应变最好的,做出了最适应未来的改变。例如90年代末的万科。
事实上,很少有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危机或失败来自于“不确定性的未来”。在商业畅销书《基业长青》中所列举的“基业长青”的企业中,有过半的企业在十年后从辉煌走向了衰落。这些企业曾经是如此坚定地确信他们的正确,但是,当他们遭遇到失败后,顾客还是那些顾客,消失的却是企业本身。
其实,衡量一个企业的机制是否落后与先进,关键不在于是家族式还股份制,亦或其他。主要看这种机制所产生的是不是“有效”的运作。这种有效的运作之中,所谓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等等对管理是有效的,但对未来是无效的。一个管理一流的企业,在动态的市场发展中依然逃脱不了死掉的命运。管理的本质是出效益,而不是预见未来。
迄今为止,过去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理论有一个共同的显着特征:它们一直在“假设”未来、而不是“顺应”未来。很多时候,一个企业的应变能力甚至要远远高于对计划的制定,对战略的执行。因为,很多时候,事物是演变出来,而不是事先设定出来的。当微信1.0版本出来之前,我们相信,还没有人知道微信2.0版本为何物,也用不着思考2.0。只有在微信1.0推出之后,我们才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知道2.0应该怎样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和管理的更新速度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对于企业家来说,未来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前景和广阔度,也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柳传志之所以成为柳传志,马云之所以成为马云,都是由于他们本身的企业家素质在企业发展中、在对未来的预判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以前,所有人都确信天鹅全部是白色的,这是牢不可破的信念,因为它似乎在经验中得到了完全的证实。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因为许多黑天鹅事件正是由于它们不被预期而发生并不断加剧的。
黑天鹅事件也告诉我们,虽然所谓专业人士相信自己是专家,但其实不然。尽管他们有经验和beplay正规 ,但他们并不比普通大众更了解真想,只是更善于阐述而已,甚至只是更善于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把你弄晕而已。
为了避免被传统的管理理论所绑架,我们要最大的限度去洞察和感知,哪怕是试错。跳出原有系统,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伟大的事情,但是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系统之内是常识,系统之外是见识,见识比常识更重要。人生总有那么多不确定,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么,决定那些我们可以决定的,接受那些不能决定的,然后继续活着。
对企业而言,最大的危机不是危机本身,而是面对市场的危机意识,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要用怎样的心态思考,并作出正确的应对。一个企业都不知道这是最大的危机,原地踏步都要感谢上帝了。
摒弃对传统的盲从,改变思维,重新思考未来,重新审视现在,有勇气最快的做出改变,你能做的,只有这些。但,这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