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葡萄酒对决 “高手”如何过招?

2017-08-07 10:40 中国酒业新闻 beplay体育app下载地址字号:【 】【 】【 参与评论阅读:

在葡萄酒产业塔尖段(600-1000元以上),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颠峰对绝,更是对一个国家葡萄酒行业的综合考验。扣除掉那些定位虚高价格,以次充好的产品不表,这一段产品的胜出主要靠产品的质量(或独特性、稀缺性),与成功的品牌营销实现。这种营销绝不是靠短期营造的密集轰炸,而是靠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守,甚至是从培育消费习惯做起。

聚焦产品本身,必须承认,进口葡萄酒的顶级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普遍优于国产品牌。例如消费者较为熟悉的旧世界法国波尔多产区,西班牙里奥哈产区,意大利托斯卡纳产区等,新世界产区的澳大利亚南部的麦克莱伦产区,美国纳帕谷产区,智利梦坡产区等每年都在帕克评分和各种全球著名赛事中摘金夺银,获得各种奖项,获奖产品中不少产品都价格不菲,充分体现出其产品的价值和地位。

进口酒,好自有好的道理,这种优势的产生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因素:

葡萄种植和酿造工艺

葡萄酒的酿造,葡萄原料的种植占据重要地位,而要想获得优质的酿酒葡萄,需要适宜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优良的葡萄品种和适合的气候条件,这些自然条件很多都要“靠天吃饭”,对葡萄种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葡萄藤的树龄为例,国际公认的理想葡萄树龄要求在5-10年以上,在法国等欧洲国家,由于历史上就有酿造葡萄酒的传统,古老的葡萄藤分布较为普遍,这些百年以上的老葡萄藤甚至已经成为葡萄酒庄主的“固定资产”,在葡萄酒的酿造中赢得先天优势。

澳大利亚、美国和智利等新世界国家同样具备适宜葡萄种植的风土优势,其葡萄酒的大规模酿造历史始于16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葡萄藤也普遍达到优质标准,再加上建立在旧世界国家成熟国家的基础之上,少走很多弯路,其葡萄酒质量很多也在“黄金期”,结合产量规模的优势,进口葡萄酒给消费者和专业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葡萄酒在全球产区划分上属于新世界,但无疑是新世界里的新兴力量。干型葡萄酒的真正种植始于中美建交以后的上世纪70年代,由于最初引入主要用于外交接待,没有立即形成大面积推广种植,直到新世纪才开始形成规模。这也就使国内的酿酒葡萄作物长期以来,大多未达到理想的优质年份。酿酒原料的不足是影响葡萄酒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政策带来的差异

在葡萄酒相关产业政策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欧美国家对葡萄酒的产业政策清晰明了,划归农业,由于工业化的较早完成,农业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无论产量还是从业者等规模都逐年萎缩。为此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在加大了本国农业补贴的力度,同时对葡萄酒等农产品提供大量的政策扶持,这使得传统葡萄酒生产国的进口酒优势更加明显。

而目前国产葡萄酒性价比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产酒未享受到相对于国际通用的产业政策。由于强调葡萄酒等酒类产品的食品加工属性,长期以来,我国把葡萄酒酿造划为食品工业,葡萄酒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工业品,在产业政策与税收上采取工业企业的“多取少予”。甚至在葡萄酒庄用地上也缺乏清晰的工地性质划分。我们国家对农业有一系列扶持政策,葡萄酒产业却缺少支持政策。与国际惯例相比,我们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与进口葡萄酒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产区行业组织所起的作用

葡萄酒不是简单的农产品,由于酒类产品背后文化的特殊属性,在葡萄酒的销售与推广环节,产区当地风土与文化占有重要的比重与作用,消费者在喝葡萄酒的同时,需要拥有体验产地的需求。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消费者在消费远道而来的产品时,自然会在内心赋予它一种神秘感,进口葡萄酒产品同样符合这样的认识规律。以法国为代表的进口葡萄酒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也非常重视包括产区介绍在内的葡萄酒文化宣传与推广,为中国消费者营造了浓郁的葡萄酒文化氛围,这一文化推广的重任都由法食、各产区协会等包办。近年来,随着进口葡萄酒规模与数量的不断扩大,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葡萄酒生产国的产区协会也纷纷来到中国,不遗余力的扩大自身产区的影响力。

除了宣传推广,欧美国家的产区行业协会还在当地承担起制订产业政策、保障产品质量、调配葡萄酒产品供需平衡、产区标准制订与准入、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甚至组团参展等葡萄酒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工作,成为进口葡萄酒商的“娘家人”和“大管家”,在进口葡萄酒在华销售尽职尽责。

而国内葡萄酒产业,目前仍以几大骨干企业的市场行为为主,产区概念虽然已经在多年前就由专家以学术的方式进行了划分,但不少仍停留在教科书的纸面之上,没有真正形成以产区协会为主体的经济联合体,大多数仍是当地企业偶尔推出产品时信手拿来宣传风土的“噱头”,缺乏实际的意义与作用。这也是进口葡萄酒在国内中产阶级消费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进口葡萄酒国产葡萄酒来源:中国酒业杂志 李澎
商业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