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是中国进口葡萄酒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之前,中国人主要喝的还是国产葡萄酒,而这一年则成为进口葡萄酒的黄金期。
四个阶段
从这一年至今,我把中国进口葡萄酒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96-1998年,我认为是进口葡萄酒的第一个阶段。
在1996年,有不少进口葡萄酒进入了中国。但由于国人对葡萄酒还是缺乏认识,又不理性。经常说好的时候捧上天,不好的时候踩在地上。当进口葡萄酒风光了不到两年,人们突然听说出现了法国垃圾葡萄酒进入中国的事件,导致整个进口葡萄酒行业到了1998年左右出现了下跌的态势。
在进口葡萄酒沉寂下来的这几年,从1998年-2005年之间,中国市场成为了张裕、长城、威龙、新天等国产葡萄酒的时代。
进口葡萄酒重新进入中国,还是2005年的最惠国关税实行后。2001年,中国经过谈判加入了WTO。2005年,实行了最惠国关税,从这一年到2008年,我认为是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第二个阶段。
这是个暴利的阶段。这期间,被踩到地上的进口葡萄酒又被捧上天了。因为这期间名庄酒进来了。由于部分官员喜欢喝拉菲,导致拉菲在全中国风靡。但不少百姓有所不知的是,拉菲也是一个集团公司,旗下除了正牌拉菲,也有许多不同的品牌,一些商业品牌也就一两百元左右。但在这期间,不少名庄酒都卖出了极高的价格。
到了2008年,香港实行了葡萄酒的零关税政策。这个政策把葡萄酒阵地从国外推到了香港,相当于就在自己的家门口。从这一年开始到2012年,中国的进口葡萄酒行业由暴利转为了投机阶段。在沿海地区的葡萄酒消费者,开始知道了什么好什么坏,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上海。这个时候,内地又开始受到了葡萄酒的影响,内地还出现了高利润阶段。这使得沿海葡萄酒往内地推进。
此外,2008年是世界金融危机,这时候中国投入了4万亿。这也整个拉动了葡萄酒的消费。
因此,2008年-2012年,我认为是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第三阶段——投机阶段。
第四阶段是2012年以后,这期间葡萄酒又回归了理性,特别从2013年开始,消费者开始慢慢知道原来拉菲集团也有多个品牌,也知道了全世界各个产区有好有坏,并不是所有酒都很贵。这个时候拉菲的酒价被腰斩,好多名庄酒的价格普降了30%-50%,名庄酒开始变得越来越难卖。在这期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进入了理性餐酒时代。这跟中国的收入结构有关系,中国的收入结构开始又金字塔形往橄榄形转变。中产阶级的增多,让大家喝酒开始寻找符合自己身份的葡萄酒。餐酒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现在中低档的酒是主流。
广东依然是进口葡萄酒市场消费龙头
在2012年以后,表面上看来,广东的销售好像出现了下降,而我认为实际上并没有。广东省依然是中国进口葡萄酒的消费龙头。
第一,从数字上看,广东的葡萄酒进口量是10万左右,上海是12万吨。别看数字层面上海大于广东,但很多葡萄酒从上海进口,最终还是到了广东。我了解的许多广东省的进口酒商,都在上海进口。况且上海市的葡萄酒消费量也不如广东一个省。
第二,表面看来广东的销售落后,其实不然。广东的葡萄酒文化积淀更深厚,暴利时代、风起云涌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内地很多省市开始欣赏葡萄酒,走入理性,但却走的是广东省2008年-2012年早已走过的时代。广东省比其余地区对葡萄酒的认识更为理性,人们更懂酒,也形成了一个中产阶级喝酒的阶层,这一阶层是饮用进口葡萄酒最为忠实的群体。
第三,现在公务消费没有了,大家自掏腰包,买的都是适合于自己身份的酒。名庄酒没那么厉害了。这让人感觉广东的葡萄酒消费是在降低。但这跟中产阶级成为葡萄酒消费主力军有关。而广东的人均收入在全国还是处在前列。
如何利用好广东的几大优势?
我认为广东是全中国最早做葡萄酒,也是最早认识葡萄酒的。也做大了这个产业,这个产业的传统营销模式可以保留,但也必须进行相关变革。
第一,可以帮助内地酒商采购酒。因为广东酒商更加懂酒,当内地有人需要时,可以提供采购服务。同时利用广东到香港的便利条件,提供更为便利的物流通关服务。
第二,可以帮助内地酒商进行做自己品牌的贴牌。因为广东的酒商对海外的认知更有优势。
第三,利用资本优势,通过金融手段帮助内地的客户采购。
第四,教育。这是卖酒的重要手段。在普及葡萄酒文化的过程中,做自己的生意。
第五,自贸区优势。广东现在有三个自贸区。相当于把香港搬进来了。里边可以存酒、选酒。国内的客户可以到广东来选酒,广东酒商可以在国外直接采购,通过广东帮助客户通关,境内关外,更加方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
当然,这一切最好要依托于互联网,广东省的葡萄酒企业,连锁零售是大的亮点,比如富隆、骏德等,都是广东的企业。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现在中国不少beplay好玩吗 企业发展更大、更快。广东做的不好,这是事实。在这方面广东酒商必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