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短期内不会复苏,所谓消费升级也没有对应出‘橄榄结构’,至于白酒行业本身目前尚未整体复苏,未来则需要在产业融合方面进行补课······
宏观经济进入了中速增长期,拐点不会是明年、后年
现在可以肯定的说,宏观经济已经进入L型发展轨道,并将长期处于这个位置。也可以说宏观经济进入了中速增长期,这将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常态,过程会是非常长,拐点绝对不会是明年、后年。这两年我们的GDP能到5,就算非常不错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不能再维系下去。以制造业为例,过去中国是代工大国,制造业一味依赖成本优势进行大规模发展,并凭此成为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增长动力。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已经逐渐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国外的先进国家已经在做更高端的制造。从国际视野看,成本优势已经不再属于中国,而是转移到了印度等其它第三世界国家。
过去30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走了很多弯路,我们太过于追求廉价制造,追求规模效益,而配套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就非常缓慢。比如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级生产要素没怎么发展,或者是不良发展。这些,都成了今天经济改革的成本负担。所以,国家要提“供给侧”改革,是要去产能泡沫,同时加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扶持力度。
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战略是创新驱动,但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几天,我看到《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讲中国要做好经济L型发展的准备。这就是在告诉企业,告诉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连《人民日报》都这么讲了,我们就别再存有侥幸心理了。
我认为,现在的经济战略方向是对的,结构调整如果做得好,未来可期。但今天我们还在创新发展的准备阶段,局部可能有做得不错的地方,但要整体见效还很早。
消费是在升级,但社会结构仍是哑铃,白酒企业不要盲目乐观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市场的确正面临消费升级。这种升级源于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高收入人群的增长。
我们今天讲消费升级,是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群体出现了现实意义的分化。许多消费者开始更看重价格、质量、体验、互动,还包括精神满足。简单的说,过去的消费是刚性的,物质的,而今天的消费还可以是精神的。但也应该看到,现在还有大量的消费者,他们在有精神需求的同时,也非常看重超值性价比的产品,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发的“令消费者尖叫的产品”,性价比就是尖叫的最大源头。
我个人观察认为,从收入上看,中国的社会的人群结构依然是哑铃式的,两头重,中间轻。富的很富,穷的比起来也确实穷。全国范围看,工薪阶层依然是一个数量极其庞大的群体,他们组成了哑铃结构的下端。中产阶级也确实在增长,但相对工薪阶层仍然是个小群体。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还是很明显,人与人的差距,区域与区域的差距,非常明显。我目前并没有看到所谓的“橄榄结构”已经成型,或快要成型的迹象。更何况,宏观经济在一个较长时间维度的常态格局也已经非常明显。
白酒企业首先要看清本轮消费升级并没有对应出所谓的“橄榄结构”,不要盲目乐观。另外,消费升级虽然客观存在,但在应对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给消费者创造了什么价值,在消费者表现出新需求的时候,有没有通过技术创新去满足他们。如果只是在行业下行期,考虑着靠简单提价来实现企业增长,就不科学。
白酒龙头企业和名优企业有小增长,但行业今天并没有复苏
2015年,茅台、洋河西凤、汾酒,以及川酒的一些龙头企业,从报表上看,是有复苏迹象。比如水井坊,就在去年成功扭亏为盈。我去年在一家酒店吃饭,偶然发现水井坊的一款小瓶装产品卖断了货,进而联想到以水井坊在四川的品牌力,对比五粮液不是很强,能够卖断货,虽然还只是一个消费侧面,但说明大家在认同这个品牌。所以回去后立刻就买了一点水井坊的股票,8块多买的,一个多月就涨到12块多,还小赚了一笔。
当然,对比过去黄金十年里几十个点的增长率,现在增长确实很缓慢。而就全行业来讲,有优势的还局限于少数龙头企业和名优企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行业已经在整体的复苏。好的消息是,既然第一梯队起来,未来第二梯队也会跟着起来。但眼前的现实是,各地白酒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行业在消费者价值创新和服务方面有明显不足,新的社会科技对白酒的正向作用不明显,这些是比较令人担忧的。
我判断行业目前仍处于转型调整期,行业洗牌也还没有真正见底,所以行业整体应该还在探底、摸索、企稳的过程。应该说未来白酒产业的重组、优胜劣汰仍会是一个趋势。
产业融合会是未来白酒产业新的发展趋势
我相信白酒产业未来的方向一定是更集中,不仅如此,白酒产业还将关联其它产业,最终实现以白酒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的集约、集聚、集群。这个概念是基于产业融合的概念,现在的一些龙头企业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概念的载体。
所谓产业融合,是指受到信息、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传统的企业组织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是消融了边界,让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发生交叉影响。从内部来讲,产业融合是单个产业链条之间的环节在融合,边界在消失;从外部来讲,产业融合是让所谓的第一、二、三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进行渗透交叉。
这种理念给白酒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可操作空间。举例来说,一个白酒企业在酿造白酒的同时,内部纵向的产业链融合,包括了向上开发粮食种植基地,整合包装企业;横向关联配套产业与企业,则又可以涉足到现代农业,再结合旅游业,牵扯健康产业,甚至还能进入金融市场做期货,从而实现更大的跨界。
泸州老窖的酒业集中发展园区,就曾是“产、城融合”的试验样板,是基于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进程相互融合的一套模式。园区内就融合了不止生产配套的种植、包装等,还涵盖了贸易、会展、餐饮、旅游等多产业类型。除了白酒企业,跨界的还有希望集团,它不止做饲料生产,还搞教育业,做金融。这些都是产业融合的例子。
我认为白酒企业应该要考虑产业融合的事情,这对地方财政,对企业发展都有利好,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与当地城镇化进程,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企业可以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因为这的确可以成就自己,也符合产业集聚、集群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