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报告(2)

2015-04-09 14:33 中国酒业新闻 beplay体育app下载地址字号:【 】【 】【 参与评论阅读:

山葡萄酒是世界葡萄酒中独树一帜的,是我国特有葡萄酒品种。山葡萄酒是采用我国自有的山葡萄品种(野生山葡萄或经选育的家植山葡萄)为原料酿造的,同时,采用我国自己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制造。山葡萄酒具有野生山葡萄的典型性,有自然的色泽,自然的芳香,与欧亚种葡萄酒比更有中国葡萄酒的风格。东北长白山区葡萄在分类中属于东亚种群,在生物特性上由于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原产地的土壤、积温、日照、无霜期等特点决定了东亚种山葡萄与欧亚种葡萄的不同。山葡萄酸高、糖低、色浓、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含量及单宁等酚类化合物含量高,所酿出的酒色泽、香气、风格均与欧亚种葡萄酿出的酒不同,工艺也有差别。

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是指在原料、品种及工艺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葡萄酒,山葡萄酒就具有这一特点,因此说,山葡萄酒是独具特色的民族产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抵御洋葡萄酒的冲击,丰富和灿烂中国葡萄酒的文化。

另外,吉林的通化和辽宁的桓仁都已经通过了国家的原产地域保护认定,这为保护区内葡萄酒企业发展带来了利好。

东北地区葡萄酒产业具有潜在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力成本、土地费用等的上升,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东北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国内葡萄酒重点产区的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相比,更具发展优势。国家明确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将辽宁、吉林、黑龙江今后政策、资金、人才扶持列为重点地区。我国葡萄酒业较发达的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压力,而东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需要选择适应这一阶段的产业切入。葡萄酒所包含的葡萄栽植业与酿酒业分别属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葡萄酒业可以使第一、第二产业共同得到发展,因为葡萄栽植业的实质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葡萄汁,而酿酒业有投入少产出多、积累快的特点,可以帮助步入工业化阶段的地区积累发展资金,解决就业问题,葡萄酒业的发展可以加快具有产业资源优势的当地工业化进程。东北地区地处国家老工业地区,多年的历史成因致使农村经济滞后,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且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经济自然条件能较好地满足葡萄酒业发展,只需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效益、市场营销为中心上来,东北葡萄酒业是一种较有竞争力的产业。

东北产区发展的不利因素

葡萄酒属于快速消费品范畴,我国葡萄酒市场从世界范围看,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消费者消费理念还不成熟,葡萄酒行业本身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外进口葡萄酒大举进攻中国市场,面临掌握世界葡萄酒标准话语权的国外诸多品牌,我国葡萄酒行业面临着竞争的巨大压力。目前行业还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控制机制,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1、我国葡萄酒产业在国际葡萄酒产业格局中是“葡萄酒潜在消费大国”而不是“葡萄酒制造强国”。我国葡萄酒目前出口品牌和出口产品极少,附加值还很低,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几乎没有。同样容量的一瓶法国顶级葡萄酒的价值相当于我国目前最高档产品几十乃至上百倍。从国内情况来看,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等地的少部分企业,东北产区的大多数产品利润薄、价格易受制于人。

2、国际上一些如澳大利亚、美国等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兴起,逐渐形成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国际葡萄酒产业正从法国一家独大向产出国家多元化的方向转化,而且纷纷瞄向中国市场,在我国葡萄酒行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国内市场远未培育成熟,消费水平有限,本就不成熟的国内市场竞争也将面临更加激烈局面。东北产区尽管占据着独特的山葡萄酒原料资源优势,但是真正具备与国内大葡萄酒品牌抗衡的产品却少之又少,何况还要面临着与国外品牌竞舞的压力。

3、受市场需求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大。随着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的逐年升温,我国葡萄酒企业数量近年来急剧增加,各个产区为了发展当地葡萄酒业迅速上马了一些葡萄酒项目。新增的葡萄酒企业为争夺客户大打价格战,甚至粗制滥造,导致市场秩序一片混乱。国家以及各地宏观调控机制也不完善,不能有效防范、控制风险。从行业、企业以及到葡萄专业组织、到果农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机制。葡萄酒业由多个环节构成,横跨农、工、商贸三大领域,由于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时,必然导致价格大幅下滑、产品质量低下局面;同时也因此导致了一些地区因企业经营不善,原料需求减少,葡萄价格大辐下跌,引发了一系列伤农事件。

4、国内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基地加大了市场竞争的力度。近年来,国内重点葡萄与葡萄酒产区都加快了原料基地建设步伐,从葡萄酒产业发展要求看,基地建设是必要的。宁夏、甘肃、河北、山东等地由于葡萄酒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品牌企业带动性作用明显,葡萄基地面积稳步增长。随着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辽宁、吉林等省的部分地区作为新的葡萄种植基地的出现,成长态势良好,尤其是辽宁省。作为我国鲜食葡萄的主要产区,辽宁省各地近年来不断调整葡萄栽植结构,大力发展酿酒葡萄,优质酒葡萄生产基地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地在建设基地方面还都缺乏合理的规划,盲目发展。从我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看,葡萄酒市场需求增长比例远远低于原料的增长比例,出现了原料供大于求局面,产品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东北葡萄酒产区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东北各省尤其是吉林省,是全国主要产区之一,葡萄酒行业历史较早,但真正的迅速发展是从九十年代末期至今十几年年的时间,葡萄酒业经历了盛极至衰、恢复发展和产业提升三个阶段。

(一)盛极至衰阶段。

1998年到2002年底,是该地区葡萄酒行业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鼎盛时期。当时东北地区的山葡萄酒红遍大江南北,年销售额超过5千万元的企业达10多户,其中通天、长白山、通化等知名品牌年销售亿元以上。到2002年底,通化市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7万千升,总产量达到4.6万千升。

正是看到山葡萄酒巨大的市场潜力,通化、长春、吉林等地区葡萄酒企业蜂拥而上,由于宏观管理失控,各地大量兴建了一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葡萄酒厂,吉林省最多时有小葡萄酒厂300多家,仅通化地区就有200多家。盲目过度的发展,造成原料紧缺,一些不法经营者开始采用“三精一水”制作所谓的葡萄酒,以低价大肆冲击市场,结果造成全国葡萄酒市场混乱无序,从而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于2002年12月被中央电视台暴光。至此,山葡萄酒遭来一片喊打声,整个山葡萄酒行业遭遇重创,进入发展低谷,各企业陷入亏损状态,许多小企业倒闭。

(二)恢复发展阶段。

央视暴光后,吉林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产业集中发展区的通化市政府先后多次进行大规模的葡萄酒专项整治,从扶优治劣入手,对粗制滥造、生产伪劣葡萄酒的小作坊式工厂,依据有关法规予以取缔;对生产条件差、没有达到行业标准的企业提出封停限期整改;对裸露性生产、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好卖就产、不好卖就跑的企业予以坚决打击,杜绝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为葡萄酒厂家重新“洗牌”。通过大规模的整改,部分葡萄酒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生产设备改造和产品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各企业开始加强品牌建设,学习和使用先进的营销手段,收缩了市场阵线, 2004—2006年吉林省葡萄酒生产进入恢复性发展阶段。

关键词:葡萄酒产业来源:中国酒业论坛 赵禹
商业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