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行业人士预料的一样,这两天,茅台终于成为热议中的“头条”。“上头条”一直以来曾是多少人的梦想,但对于茅台来说,却未必心甘情愿。
几个月来,茅台股价在资本市场上的节节攀升引来阵阵喝彩,就连笔者这种对中国股市深恶痛决的人,也对国酒股取得的骄人成绩由衷赞叹——是金子总要发光的,茅台股票就是例证。
与财经圈子不同,说到底,不少酒行业内人士看好茅台股票,是抱着小小的“私心”的。这种“私心”无疑是茅台在行业的领导地位,“茅台涨,行业涨”、“茅台好、大家好”是多年来形成的行业共识,茅台几乎成为白酒行业(2013年以来甚至成为整个酒行业)的风向标与温度计。看好茅台也就意味着看好行业的前景,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专家对这支股票的未来坚持正面评价。
事实也确实印证了大多数人的预期,2016年下半年以来,在茅台的率先垂范下(市场售价重回1000元),名酒企业基本走出了价格低谷,“去库存”、“价格倒挂”已经成为过去时,行业企业领导者们如今更加关心的是“我的产品的定价是不是已经落伍”、“晚一天涨价就比竟品少赚不少钱呢”这些积极向上的市场话题。
从酒行业的专业角度审视,茅台无论在品牌、产品与营销上都堪称经典,而对于“经典”二字的背后潜台词则是——经典是无法复制的,我们只有仰视。以茅台产品“控价”为例:
早在去年12月市场刚刚露出早春暖意,茅台领导层就旗帜鲜明的提出控价,并把这一举措上升到政治高度。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保芳在茅台酒和系列酒的经销商大会上连发五道军令状,第一道就希望经销商对茅台酒的市场价不要轻易变动,并表示茅台集团不会急功近利,坚决不提高出厂价。
4月随着春节茅台渐热,袁仁国、李保芳一致表示:近期茅台酒终端价格上涨,是中间环节在抬高价格,茅台将采取措施坚决把经销商的市场终端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谁制造市场乱象就砸谁的饭碗,经销商必须要令行禁止,谁“不听招呼”就一定严格按照规定严厉处罚。对经销商釜底抽薪,凡是恶意抬价的绝不迁就。之后袁仁国、李保芳、王崇琳等领导分赴各地考察市场与经销商落实价格的情况,自上而下加大监督力度。
8月随着中秋、国庆备货临近,市场上的飞天茅台再次面临一波价格上扬走势,领导层再次强调:茅台要稳市场,从讲政治、讲诚信、守纪律、利国利民、遵循市场规律、防止破窗效应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高度,不断加强市场管控,防止价格过快上涨。“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茅台酒价格不单是个经济问题,要把稳定价格、平衡供应作为重大政治问题看待”;切实把茅台酒的市场价格稳住、管好,绝不推高国内白酒价格,不让老百姓“骂娘”。
双节期间,茅台领导一方面到北京等主要市场严查经销商供货与价格执行情况,另一方面灵活运用线上自营云商、京东、天猫旗舰店等平台,以1299元的价格平抑市场,严控炒作,在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基础保证了价格的平稳。茅台赢得了在主营53°飞天500ml的价格,稳定节奏上战绩颇丰,成功管控。
可以说,一年多来,从管出厂价转而管市场零售价,茅台在管理产品价格的节奏上赢得了市场主动,打了胜仗,但作为投资者注目的上市公司,在另一条看不见产品的资本市场战线呢?
面对资本市场的股价飘红上扬,茅台能够运用的手段则略显单调与匮乏。笔者翻阅茅台官微发现:从年初2月23日股价360元,市值超4500亿,到11月16日股价突破700元大关达719元,市值超9000亿,并且高盛、中金等机构还在上调目标价预期,茅台股在短短9个多月的时间里实现了翻番。尽管今年以来,对于茅台业绩与股市表现赞扬的文章连篇累牍,但多出于对茅台业绩向好的乐观,投资界多认为从估值的角度,茅台等白酒股还有不少的增长空间与潜力;包括酒业专家、媒体在内的行业内人士则认为茅台的产量决定了其稀缺性长期存在,企业业绩只可能向好,反映上股价上更无可厚非。这些观点与看法并非没有道理。
昨天新华社发表了题为《理性看待茅台的股价》,对茅台在资本市场“慢牛”变“快牛”的表现,表达了谨慎的担心,对实体企业的爱护之情溢于言表,也体现出对资本市场复苏节奏的把控决心。笔者认为,与酒行业一样,资本市场也同样存在着企业的微观与行业宏观的辨证关系。作为酒行业人士我们视茅台为行业的代表,以它的表现观察着行业的冷暖与期许,资本市场同理,茅台是实体经济在国内股市上难得的长期绩优股,当以茅台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股票被狂热的快速炒高时,理性的提醒与把控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具有现代治理水平的全球化企业不应仅仅是生产出好的产品,茅台也不应仅仅把投资市场当成“身外之物”。作为酒行业与资本市场双重角色的茅台,在酿好美酒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在资本市场里胜似闲庭信步的游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