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份,河南省进口葡萄酒151.8万升,较去年同期(下同)增加32.2%;价值3767万元人民币,增长12.8%;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升24.8元,下跌14.7%。
一、今年1-10月份河南省葡萄酒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月度波动明显,10月份进口量增价扬。1-10月,河南省葡萄酒进口量除1月、4月外均呈现低位波动态势,10月份进口4.8万升,同比增加27.5%,环比减少38%。与此同时,进口均价同样波动明显,4月份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升7.3元,跌至2010年4月以来最低值,随后有所反弹,10月份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升33.8元,同比上涨33.6%,环比上涨9%(下图)。
(二)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为主。1-10月份,河南省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葡萄酒128.9万升,增加43.3%,占同期河南省葡萄酒进口总量的84.9%;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口22.9万升,减少8%,占15.1%。
(三)民营企业为进口主体。1-10月份,河南省民营企业进口葡萄酒128.5万升,增加49.6%,占84.6%;国有企业进口20万升,减少23.5%,占13.2%;外商投资企业进口3.3万升,增加21.4%,占2.2%。
(四)欧盟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1-10月份,河南省自欧盟进口葡萄酒118.2万升,增加59.6%,占77.9%。其中,自西班牙进口67万升,增加1.4倍;自法国进口39.3万升,增加6.1%。此外,自澳大利亚进口20.8万升,减少25.1%,占13.7%。
(五)小包装鲜酿葡萄酒为主要进口品种,大包装葡萄酒进口量激增。1-10月份,河南省进口“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鲜葡萄酿造酒”101.4万升,减少11.2%,占66.8%;进口“装入2升以上容器的鲜葡萄酿造酒”48.1万升,增加498倍,占31.7%;进口葡萄汽酒2.2万升,增加8.4倍,占1.4%;进口“蒸馏葡萄酒制得的烈性酒”794升,增加33.7%,占0.1%。
二、河南省1-10月份葡萄酒进口量增价跌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消费市场走向中低端,促使进口价格下跌。受国内经济减速和国家“八项规定”等政策影响,大量高端品牌红酒采购被取消,据有关统计beplay正规 显示,现在43%的葡萄酒是用于自用消费,商务消费的占比仅为22%,另外18%的消费者是基于“赶潮流”。消费结构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进口葡萄酒核心价格带的下移。据全国糖酒交易会办公室最新发布的《中国进口葡萄酒指数及市场报告》(CFDF)的调查结果显示,100-200元是消费者主流消费价格段,占到45.2%;而选择200-300元的占23.6%。国内消费市场价格走向低端使得进口价格持续下跌。
(二)全国葡萄酒进口量低迷,二、三线城市逆势增长。今年以来,我国进口葡萄酒行业经历价格调整期,大量经销商为回笼资金,低价抛售库存,这样的大背景导致全国葡萄酒量价齐跌。而受文化差异影响,进口葡萄酒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渐趋于饱和,二、三线市场进口葡萄酒的需求潜力还处于挖掘初级阶段,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较强的消费能力将成为未来市场的增长点。随着河南省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酒商开始调整产品销售渠道和结构,使我省消费需求逐步由萌芽期趋于成熟期。同时,由于二、三线市场红酒高端品牌培育度和认知度均不高,消费者对中低端品牌的购买欲望要远高于高端品牌。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我省进口葡萄酒逆势增长。
三、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对欧葡萄酒“双反”调查终止,进口将呈快速复苏态势。去年7月份,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名酒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今年3月19日,本案申请人中国酒业协会代表国内葡萄酒产业提出撤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并请求终止调查,随后商务部终止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的“双反”调查。“双反”调查终止后,我省自欧盟进口葡萄酒呈快速复苏态势,10月份当月自欧盟进口葡萄酒2.1万升,同比增长达5.2倍,终止“双反”调查将刺激自欧盟进口量同比持续增加,未来进口葡萄酒对国产葡萄酒的冲击可能会继续加大。
(二)低端进口葡萄酒快速增长,与国产酒竞争更加激烈。从去年开始,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八大葡萄酒消费国之列。而目前,我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仅占国内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0%,人均年消费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根据业内人士预测分析,未来3-4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将会达到60亿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葡萄酒消费国。当前,一些中低端进口葡萄酒的快速增长,让国产葡萄酒举步维艰,在国产葡萄酒品质和竞争力偏弱的情况下,中低端进口葡萄酒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大量抢占国产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压缩国产葡萄酒生存空间。
(三)进口葡萄酒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发现共计有77批次的进口葡萄酒不合格,其中,不合格批次最多的是产地标为西班牙和法国的葡萄酒,分别是25批次和24批次,主要的不合格原因描述分别是干浸出物不合格、铜超标、未提供所需证书、标签不合格和铁超标等,进口葡萄酒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