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集团发布快报称,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营收额达到68.28亿元,完成年度预估值的55.47%,同期上涨13.1%,实现利润3.6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7.92%。这显然是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在经历了去年的市场下滑之后,汾酒集团大力调整,积极应对,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汾酒已基本适应了行业竞争与发展的新常态,将进入新一轮的上升轨道。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提出了白酒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性考虑,即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要加强建设中国白酒在全球市场的“基础工程”。李秋喜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面向未来几十年的国家大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带动影响下,中国文化、中国制造,包括中国品牌将大规模地走向世界。“所以,各行各业都在探讨如何借助这个有利形势,把‘一带一路’转化为自己的行业带、行业路。”李秋喜说,对于中国白酒,现在既要探讨行业整体的宏观大战略,也要思考支撑这些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基于这种判断,李秋喜认为,白酒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五个“基础工程”,他将之比作下棋的开盘阶段。“最开始的几步棋应该落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落子布局,有助于后面的整个国际化进程水到渠成,反之则有可能困难重重。
基础工程一:培育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提法对于酒业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前期的行业快速发展期,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带来了很多品牌的强势增长。
李秋喜认为,在白酒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发现并培育意见领袖是一个基础性工程。“根据以往经验,我们都已意识到,抓住意见领袖,就抓住了消费大势。”李秋喜说,谁是“一带一路”酒业战略的意见领袖呢?
过去几百年,大量华人离开故乡,到世界各地求生存、求发展,经过一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四千多万人的华人群体。“但是这个庞大的群体,并没有成为消费中国产品的主力军。”李秋喜认为,因为这些海外华人,特别是第一代、第二代移民,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才选择背井离乡。“早期的国外生活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根本没有能力主张吃什么、喝什么和穿什么,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习惯之中,才是他们最大的成功。”李秋喜分析说,发展到后来,这批华人的子孙后代已完全当地化,从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角度看,他们成不了意见领袖,而是意见随从。
“再看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发展,他们是带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商业自信来淘金的,他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影响着当时的中国。”李秋喜说,最早跟着这些西方人喝啤酒、喝葡萄酒、喝白兰地、威士忌的中国人,后来有很大一部分成为商业精英人士。“由此来看,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以及早期与西方人有商业往来的中国人,他们更可能成为洋酒销售的意见领袖。”
李秋喜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未来可能会有几百万中国人走进“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这是一个由中国工程师、中国技术工人、中国商人组成的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群体,这个群体与已经在海外的四千万华人有根本不同,他们和三十多年前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一样,是当然的意见领袖。”在李秋喜看来,这部分群体才是白酒国际化的意见领袖,他们有能力坚持自己的消费主张,甚至引领当地的消费潮流,让未来将要走出去的几百万中国人消费中国白酒,是“一带一路”酒业战略的第一个基础性工程,这需要酒企厂商做一些针对性的培育和引导。
基础工程二:建设消费根据地
根据地模式同样是一个传统的白酒营销手段,但将之创新运用于国际化进程中,确实具有实效。李秋喜以一些国外酒种在中国的市场情况为例,如果要喝日本清酒,就到日本料理店,如果要喝白兰地、威士忌,就去夜店。再比如北京的望京是韩国人聚集的地方,商超里的韩国货比较集中。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餐馆也会随着中国人的脚步遍布这些国家,“中国白酒必须跟着中国餐馆走,才能建立起中国酒的餐桌根据地。”
李秋喜进一步分析认为,未来出去的几百万中国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单身中青年。“夜生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夜生活是一定离不开酒的,在中国夜店,白兰地、威士忌和中国红茶、绿茶勾兑着喝,出了国,中国酒和中国茶勾兑着喝,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一切皆有可能。”总之,中国酒应该紧着夜店走,建立起自己的夜店根据地。
“当几百万中国人走出去之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形成若干个华人聚集区,必然会催生出数以万计的中国货品商超,这是中国酒的第三个消费根据地。”李秋喜说,把餐桌、夜店和商超这三大消费根据地建设好,是“一带一路”酒业战略的第二个基础性工程。
基础工程三:建立国际标准
李秋喜曾在不同场合提及白酒国际标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这是中国白酒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基础工程。
“白酒的国际化时代,需要以白酒国际化发展的标准化战略和技术标准体系作为支撑。”李秋喜表示,所谓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卖产品。“产品出口,标准先行”的理念在国外酿酒行业已成为战略性原则。同样,白酒要进入国际化时代,必须首先建立国际社会所承认的相关标准。
具体来说,白酒行业首先要共同制定和实施白酒国际化标准战略,提升白酒标准对产业国际化的技术支撑作用。其次,要规划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完整安全的标准化体系。再次,制定白酒的国际化标准,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蒸馏酒组织的交流与互动,让白酒的价值与卓越品质体现在国际标准中,植根于国际化消费群。
基础工程四:建造生产基地
相比于此前三项基础工程,在国外建造白酒生产基地的设想更具突破性,但在李秋喜看来,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百多年前,西方在青岛、哈尔滨等地兴建了啤酒厂,中国人通过学习法国模式,在沿海地带建立了葡萄酒厂。一百多年后,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张裕葡萄酒都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而且国产啤酒、国产葡萄酒发展得越好,德国啤酒、法国葡萄酒在中国越有市场,当地生产的辐射作用很明显。”李秋喜分析认为,白酒企业能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厂呢?几百年前,晋商在包括新疆在内的全国各地开建酿酒商号,他们因地制宜,与当地的温度、气候、粮食品种相结合,创造出了不同风味、不同香型的白酒品种。“通过这种方式,相信白酒会在中亚、西亚、东欧创造出更多的香型,也相信白酒将在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为国际化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基础工程五:组建市场联盟
针对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白酒行业需要通力协作,李秋喜将之视为白酒国际化的第五个“基础工程”,即组建市场联盟。“我认为,借船出海、抱团发展,这应该是中国酒业的基本共识,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国家,任何企业单打独斗都不会有大的成功。”
李秋喜希望,能够通过行业协会的发起组织,尽快成立“一带一路”中国酒业联盟,包括中国的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企业都应该参与进来,同时设立“一带一路”中国酒业发展基金。“酒业联盟以发展基金为支撑,开展一批市场调研项目,扶持一批‘一带一路’国家的酒类市场研究课题,指导和帮助中国酒企有组织、有计划地走出去。”
在李秋喜的设想中,白酒国际化的五个基础性工程,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酒业要紧紧抓住走出国门的数百万意见领袖,把他们引导至餐桌、夜店、商超三个消费根据地。同时,按照统一完善的国际标准化体系,在气候、环境、粮食、经济等条件适宜的地区,建立当地区域的白酒生产基地,在行业联盟的指导下,合理有序地开发建设国际市场。通过这样的布局联动,白酒的国际化发展才能步步推进,收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