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中国葡萄酒界泰斗、新中国第一瓶干白、干红葡萄酒的缔造者——郭其昌,在“2007(首届)中国葡萄酒经济年会”上再三强调了原料的重要性,并提出“用心种植葡萄是重中之中”。借着年会举办的契机,郭其昌参观了昌黎当地的两家酒庄后,语重心长地对《华夏酒报》记者说,“我们应该鼓励葡萄酒行业多学习、多借鉴,重视创新,走好适合自己的差异化之路。只有每个企业都栽树,大家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个树荫下的凉意。”
“重视原料、走差异化之路、共同把葡萄酒行业做大”是郭老对行业的期许,是他对国产葡萄酒企业、酒庄提出的殷切期望。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风土=地位”说
十年之后,进口酒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已经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而国产酒却遭遇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尴尬局面。葡萄酒行业观察家、评论家董树国就提出,葡萄酒是长期发展的产业,这已是行业共识,但企业乃至相关部门依然会陷入一个“时间陷阱”,大部分表现为“急功近利”。
等不起、等不及的心态,映照在整个葡萄酒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就是,葡萄种植、葡萄基地建设被忽视。不少酒庄用进口原酒代替基地建设,长此以往,中国葡萄酒的“命脉”必将轻易地被别人控制,企业还如何去追求利润最大化?产业还谈何壮大发展?
中粮酒业副总经理、中粮长城酒业总经理李士祎则在2018中国国际酒类博览会(秋季)期间掷地有声地抛出——“如果不是中国的葡园,酿出中国酒,那么,中国酒在世界上是不会有地位的。”
今年以来,长城新种了一批葡园,改种了一些以往表现不好的葡园。同时,长城葡萄酒举办了多场风土大会,一直在推广国内各具特色的各大产区。
显然,作为国产葡萄酒的代表品牌之一,长城推广中国风土、做好产区建设,就是在建设和推广国产葡萄酒的现在和未来。
工厂好建,葡园难建
对于成长中的国产葡萄酒来说,种植是根本,是维持葡萄酒多样性、保证葡萄酒质量的根本所在。对于葡萄基地的建设,李士祎毫不避讳地指出,“工厂好建,葡园难建。”
难在哪里?难在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资,难在短期见到效益,对投入者的管理、资金乃至意志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这是宏观的考量。再回归到实践中,无论是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还是小酒庄,要做好基地建设,不仅要提升种植水准,还要选用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酿酒葡萄品种,满足“粉末化”的市场新需求。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华看来,葡萄酒是一种嗜好性产品,本身就需要百花齐放,需要用不同的风格特征来获得不同的消费者,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葡萄酒产品,多元化的品种选择必不可少。
滨州医学院葡萄酒学院教授刘世松指出,各个产区至今没有自己的特色酿酒葡萄品种资源谱。各产区基础研究做得不到位,没有特色,何谈个性,更不用说未来发展。“我们现在亟需做好基础的风土研究和品种区域化选育工作,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组成特性,精心筛选培植,选择适宜适种的品种,培育适合本地地域特征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酿酒葡萄品种。这需要政府产业部门的资金政策引导,需要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接地气,更需要企业家务实理性的投资经营理念。”
作为长期扎根在种植一线的科研学者,李华直指葡园建设的短视行为—— “他还是个毛孩子,你却期待他有成年人的出色表现,怎么可能?!”李华举例说,在葡萄植株的种植过程中,不少葡萄园在葡萄植株长到10年左右就更换,而葡萄植株的经济年限是100年以上。“葡萄品种要在当地完全释放出特有的品种特征,一般是长到壮年时会呈现得越来越好,10年左右的葡萄植株,还是个‘毛孩子’啊。”
显然,任凭再优秀的酿酒师,没有优质、稳定的酿酒葡萄,也难以酿出好酒来。
李华将葡萄栽培的目的和任务诠释为: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和生产目标,确定适当的葡萄品种以及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做到适地适种、科学管理,在保证生态资源永续利用和葡萄植株寿命的前提下,追求葡萄产品在质量和产量上的最大效益。在谈到适地适种时,李华表示,“种”有两层含义,一是品种的种,选择的葡萄品种,必须适应生产目标和当地生态条件;二是种植的种,栽培技术必须适应生产目标、产地生态和葡萄品种这三个要素。
如果葡萄园没有体现出葡萄的鲜明特征,就不能够体现中国风格的葡萄酒。
另外,李华坚持认为,要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实现零添加,这样才能保证葡萄酒的个性与风格,同时,对于酿酒葡萄的种植,他也认为“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在他看来,“葡萄能在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下种植,多样化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必然在葡萄酒中表现出来。”
李华并不认同如今一些酒庄庄主在建园时,恨不得把土地重新刨过一遍的做法,他认为,在建园时,维持葡萄种植地的多样性,才能保证葡萄酒的多样性。另外,我国的酿酒葡萄产区90%左右需要埋土防寒,在他看来,并不需要推广嫁接苗。
赋予一线人员一颗酿酒师的“芯”
宁夏的一位庄主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不少酒庄主有个误区,酒庄不惜大价钱请来酿酒师,买来国际同步的先进设备,但是对在破碎、发酵等一线生产的工作人员,却没有倾注心血去培育。“在我们的酒庄里,没有酿酒工一说,而是要赋予每个人一颗酿酒师的“芯”。因为,一线工作人员的每一步操作,均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产品风格的表达。我们的举措是,定期拿出自己的酒与兄弟酒庄的酒进行品鉴、交流,酿酒师及一线工作人员参与讨论,让大家对整个产业链都有参与感,大家只是工种之分,没有重要程度的区分,共同的目的是合力酿好酒。
小酒庄如此,大企业也如此。
以张裕为例,张裕公司在山东、宁夏、新疆、辽宁、河北和陕西等酿酒葡萄种植的区域稳步发展葡萄基地的同时,也不忘优质品种的选育和科研力量的加持。其中,从张裕公司2017年的年报中可以看出,张裕积极开展酿酒葡萄新品种引进及选育改良等工作,培育了大量新品种,为未来产品发展储备了品种资源;同时,在自营基地开展一系列关于提高原料质量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多次组织果农开展葡萄种植技术专业培训,提高了果农的葡萄种植和管理水平。
李华也表示,只有尊重人和环境,才能生产出优质的葡萄与葡萄酒,才能保证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李华特别指出,这里说到的“尊重人”,不是指尊重消费者,而是要尊重在葡萄酒产业链条每个环节上认真工作的人,只有尊重了他们,让一线工人在相对较好的环境下工作,才能将酿酒师的酒体设计思路贯彻到生产的始终,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风格,否则,尊重消费者无异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