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比奖杯更重要 名牌不是“奖”出来的(2)

2017-11-23 08:46 中国酒业新闻 beplay体育app下载地址字号:【 】【 】【 参与评论阅读:

难道,中国企业的银子就这么好掏?中国企业家的智商就这么低下,就这么好骗?中国人其实没有这么傻,他的骗术极容易戳穿。不要说,打个电话问一下,就知道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本就没有“发改办企业管理局”这个机构,就是那毫无评选程序可言的评比结果——凡是交钱的就有奖牌,就足以让稍有头脑的人都洞察其中有诈,何以精明过人的企业家竟然会上当受骗呢?

他们是在不傻装傻,中国企业装傻,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企业家的“精明”之处。一位被骗老板说:“毕竟这块‘诚信企业’的牌匾来得太容易,企业没有提供任何资料,也没有相关单位下来考察核实。但2000元左右的费用也不是很高,能争取一份荣誉,也是件好事。”其他一些受骗企业老总在案发后也谈到当时对王某有所怀疑,但都基于相同的考虑,甘愿配合王某假戏真做,毕竟,在外人眼里,“诚信企业”的牌子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而且,老板们一定知道,来人决不会问这块奖牌是怎么来的。王某骗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深知当今一些企业家热衷于评奖,而且最受他们热捧的是“诚信企业”奖,有此奖牌,从老板到业务经理就有了在客商跟前吹嘘的资本,因此为了获得奖牌,老板们自是不惜金钱,志在必得;同时,掌握了评选大权的职能部门也就乐得利用企业家的此种心理,策划各种名目繁多的奖项来迎合他们的愿望,借此抬高自己的权威并从中渔利。王某深谙双方的心理弱点,稍稍动了点小脑筋,居然短时间内就大获成功,这不正好反讽了当今各类企业评奖百弊丛生的现实吗?这充分说明,热衷于“奖”者,或者是为了给自己贴金,或者是为了欺骗消费者,总之,是有明显功利动机的。见怪不怪,无利不起早嘛。

名牌不是“奖”出来的

毋庸讳言,在这个酒香更需急吆喝的市场经济时代,作为企业想创品牌,使自己的产品多拿几个奖牌,初衷是好的。适当、适时、真实地参与评奖,并把它作为一种创品牌和激励手段,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动力,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更好地参与国内外竞争。参加一些国内外名副其实的评奖也是创品牌必不可少的,热衷大奖也在情理之中,这对于创名牌乃至国际品牌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一手交钱,一手颁奖”那种以牟利为目的的评奖,则严重背离了评奖的本来意义。名牌不是“奖”出来的,更不是“评”出来的,而是靠先进的技术、科学的设计、严格的管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创出来的。只想靠奖牌来扬名的做法未免太天真了,拿钱买奖项,也太过于急功近利了吧。现在,不是有许多企业后悔莫及在觉醒吗?最近从报上读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湖北枣阳市西关口喜凤精制小磨麻油厂将所获的中国国际xx博览会奖牌砸碎,浇上汽油烧了。多可惜呀!这可是冠以“国际”称号的金奖,是许多商家求之不得的。一烧了之,这其中有啥蹊跷?用该厂厂长的话说:奖牌“水分”太重。原来,与该厂仅几百米之遥的另一厂家,也得了个一模一样的奖牌。按说,人家只要产品质量合乎标准,得了同样的奖牌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个厂家的产品并未参展、参评,而是在博览会结束十几天后才得的。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使厂长怒从心中来。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参展、参评结束了还能得奖,其中的“猫腻”不言自明。那种以牟利为目的的“一手交钱,一手颁奖”,不仅混淆视听,扰乱市场秩序,为假冒伪劣产品上市大开“绿灯”,而且产生误导,使一些企业不是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在有偿评奖上做文章。这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对消费者,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对上述烧奖牌之举笔者大赞一声:烧了好!“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记得是冯小刚导演的《夜宴》里一句名言,翻译成白话就是咱大国子民,做事公正、瞎话的没有!“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才能算没有了,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则发出了如是的感慨。 那么,什么时候中国人的‘国际奖情结’才能算没有了,什么时候中国企业得到的奖项才能让人信服呢?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消费者口“讲”,只有一种人说了算——消费者。名牌不是“奖”出来的,而是消费者“讲”出来的!

关键词:国际化大奖赛转型来源:中国酒业杂志 韩永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