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底蕴深厚,酿造工艺独特复杂,历史传承厚重悠久,每一滴都是文化进化变革中存留的精粹。
一如葡萄酒伴随宗教贯穿欧洲文明,白酒里有唐风宋韵的诗酒风雅,也有敬天畏祖的祭典祀礼。白酒里流淌的是千百年华夏大地上的生活百态。
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白酒如今的江湖地位到底如何?
就价值而言,Brand Finance在2017年3月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白酒已超越威士忌,首次成为世界烈酒里价值创造最高的类别。其中茅台傲冠群雄,位列榜首,并且前十名中国白酒竟然占据了四位!
就数量而言,IWSR(国际葡萄酒与烈酒beplay正规 分析公司)beplay正规 中白酒全球销售量世界第一,且并非险胜,而是第二名伏特加总量的2.5倍。
但看到这样的beplay正规 ,我们的心情是喜忧参半的,因为不同于其它五大广为接受与传播的蒸馏酒,白酒销量几乎全部锁在中国,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如何沾沾自喜,依然纯属自娱自乐。
白酒,我们国人的心头大爱,为何真正走向国际如此之难?
今天整个两小时的演讲将分成两部分,即从全球视角,剖析中国白酒与其它酒类的相似共性和相异特性。
物质层面的共性
谷物原料
圣经中,粮食乃上天之赐。类似使用各类谷物的威士忌,以及使用任何原料的伏特加,白酒也是人类对苍天眷顾之情的另一种形式的呈现——将可食的粮物,转化成可饮的佳酿。
发酵容器
不同类型的白酒酿造中会使用到小坛、地缸、窖池,而七八千年前的格鲁及亚也早已开始使用瓦罐、陶坛、地缸来发酵葡萄,而石池发酵至今仍是加强酒波特酿造中一项独特的工艺。
人力参与
宜兴有芳桥踩面,雅安有斜板溜茶,白酒有端午踩曲,葡萄酒有踏皮萃取。古往今来,人类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由自然衍生出来的生产过程中。
蒸馏方式
中国白酒与世界其它烈酒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独特的固态发酵,固态蒸馏工艺,何来共性?我也不觉得哪里有共性,直到参观完水井坊博物馆。
博物馆小电影分解呈现了固体蒸馏的过程,瞬间令人顿悟。原来上甑时,一层层的酒醅就变相地成为了柱式蒸馏(Column Distill or Coffey Distill)的精馏塔片层。外面是壶式单次蒸馏的形状,里面却是柱式连续蒸馏的原理,不可不叹其精妙与独特!
精神层面的共性
风格回归
世间很多事宛若操场跑步——你不动,等人家一圈折腾回来,你突然就是最前沿最in的了。关键是,你是否能在别人结束那圈轮回前,顶住压力不随波逐流,只是一路跟随自己的初心?
过去几十年,新旧世界葡萄酒产区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全球范围内对色深、味浓、重桶风格的追求,直至近些年才逐渐回归,传统意义上的平衡、内敛、精致重新得到认可与追捧。
2014年知味与上海报业集团新闻晨报联合举办首届“发现中国”葡萄酒峰会之后,我受宁夏葡萄酒局邀请赴银川为80多位酿酒师及庄主做了一场分享,19张PPT,讲了两个小时,其中就谈到了橡木桶过度使用的业内通病。因为太想酿出好酒,不惜重金狠狠用上全新的法国橡木桶,却忘记了什么叫“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
白酒也是一样。过去以味道饱满为上,酒精度高为佳,甚至在零售时价格与酒精度直接简单粗暴地形成单一正相关。
成品己酸乙酯一般在120毫克左右,但为了追求窖香浓郁,有些厂家竟能做到四五百毫克。如今浓酱类别虽然仍不乏忠实拥趸,但一批新兴的消费者已然对过艳过重的白酒接受度不高,更偏好低度而平衡的口感。
人性回归
和 (Harmony) ,乃亘古大道。从酒内物质的平衡到品鉴口感的平衡,最后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平衡。有了平衡,方有和谐。
无论是德维兰先生(罗曼尼康帝庄主)申遗成功的普世价值,还是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详见《一根稻草的革命》),再到白酒黄酒中“天人共酿”的制酒哲学,皆是殊途同归。
无论是《庄子·知北游》里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还是古先秦《考工记》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而可以为良”,再到日剧《鬼之酒 奇迹酿酒人》里对清酒的敬虔,皆是异曲同工。
上世纪奢靡的20年代,瑰丽的30年代,沉稳的40年代,摩登的50年代,俏皮的60年代,张扬的70年代,摇滚的80年代,自我的90年代,每一个黄金年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正如德尔斐神庙上那句“认识你自己”,向世人提出了一生的命题。无论世界如何轮回与变迁,顺应自然之道的经典都不曾消逝,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和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