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产区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2019-07-26 08:55  中国酒业新闻  beplay体育app下载地址   字号:【】【】【】  参与评论  阅读:

目前可以预见的是,今年下半年的葡萄酒行业将热闹非凡,8月9日到12日甘肃河西走廊将要举办第九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9月份内蒙古乌海市将举办第三届沙漠葡萄酒节,河北昌黎县将举办采摘节……围绕着葡萄和葡萄酒,各个产区的政府和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推广葡萄酒,推动产区发展,产区成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础单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葡萄酒产业也发展了近四十年,从水土适合葡萄生长的自发,到农民为脱贫致富的自觉,再到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政府的主动引导,中国葡萄酒产区从零星连成片,不断克服问题,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历史原因造成产区同质化

众所周知,葡萄酒是风土环境的产物,酿酒葡萄的好坏特色又与生长地的土壤、气温、日照、降水等息息相关,同一片土地培育不同的葡萄品种会呈现不同的品质高低,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地方也会结出各具特色的果实,葡萄酒的风土特点源自于葡萄园的自然条件,产区特色就是对当地风土特色的一个总结提炼。

我国幅员辽阔,适合酿酒葡萄生长的地域既广泛又多样,山地、河谷、高原、沙漠、海岸,从东向西,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下,不同的产区本可以产出不同风味、特色的葡萄酒。然而单一的酿酒葡萄品种导致了葡萄酒口感风味的同质化,背离了葡萄酒的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属性,降低了我国各产区葡萄酒的竞争力,也使得我国地域广、气候复杂多样的特色优势难以发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其实在我国葡萄酒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对酿酒葡萄品种适应性的研究。据葡萄酒专家郭松泉回忆,上世纪70年代,国家轻工业部将研发与国际接轨的干型葡萄酒作为重要课题,并同时开展国际酿酒葡萄品种选育工作,为了确保引进品种能够存活,邀请了国外专家对栽种地进行适应性研究,包括种植地的土壤、气温、日照等条件。研究结果证明90%的主流酿酒葡萄品种适合在中国种植,随即引进了13个品种54000株葡萄种苗,包括赤霞珠、美乐、霞多丽在内的多个国际主流酿酒葡萄品种,就是这个时候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并发展出地域特色。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各个产区种植的葡萄品种高度重叠,出现了各产区内产品结构、葡萄酒品种都相对单一的情况。

截止2017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约为16.32万公顷,其中红葡萄品种的酿酒葡萄占市场80%,其中约有一半以上是赤霞珠,其次是美乐和蛇龙珠;白葡萄品种约占20%,以霞多丽最为广泛。干红成为市场主流品类,占据70%以上的份额,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企业以干红品类为主,产区企业除了少数品类丰富、齐全外,大多以干红为主,干白为辅。对甜白、桃红、冰酒、起泡酒等品类开发不足。

产区现状——于“千人一面”中求不同

产区同质化的局面下,各个产区特色不突出、不鲜明,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记忆,产区企业、产品陷入了“千人一面”的尴尬境地。深圳市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说:“葡萄酒属于农业产业,风土条件对产品特色的影响很大,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表现,但是我们的产区对风土研究不够深入。不是说我们的产区没有特色,而是很多产区还不知道特色是什么,于是大家在描述风土的时候会比较雷同。”

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葡萄酒这一融合了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产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产区发展。产区开始认识到风土探索的重要性,开始投入资金和技术研究风土与酿酒葡萄品种的适应性,帮助企业寻找在本地风土条件下表现最佳的葡萄品种。例如,宁夏建立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生态文明园区管理智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能对企业进行从葡萄园到发酵、罐装车间再到销售环节的全景监控;昌黎产区在山海结合的地形特色下,产生了许多有特色的小气候,昌黎葡萄酒产业主管部门在碣石山下的每一条山谷安装了气象监测系统,以分析小气候对酿酒葡萄生长的影响。

除了产区政府,许多葡萄酒企业也在研究风土与葡萄酒特色之间的联系。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新落成的西鸽酒庄自建了一套气象监测系统,对葡萄园的积温、降水、风速的自然环境密切监控,以找到各个葡萄品种表现最佳的气象条件;新疆的芳香庄园临近博斯腾湖,形成鲜明的小气候特征,芳香庄园探索多年,发现了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葡萄酒干物质含量高,酒的浓郁度很高的特色;云南香格里拉酒业则根植于高山、河谷的地形地貌催生的立体气候条件,找到了单一园的企业特色,并牵头起草了中国首个单一园葡萄酒标准——《迪庆高原酿酒葡萄种植技术规程》(DB5334/T2—2018)。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有产区开始凸显出产区特色,比如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比诺,以莫高为代表的产区企业,已经将黑比诺的特色做的比较突出;新疆的赤霞珠和马瑟兰两个品种,具备了不同于其他产区的鲜明特点。蛇龙珠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种则在宁夏大放异彩;吉林通化的葡萄酒企业则对原生品种山葡萄进行研发,酿造出独具特色的山葡萄酒;内蒙古乌海的阳光田宇迈出了中国自然酒的第一步,辽宁桓仁成为国内的冰酒之乡。

王德惠认为,中国的葡萄酒产区要在当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出产区特色、中国特色的葡萄酒,需要政府发挥主要的引导作用。他说:“除了国际主流的酿酒葡萄品种,我国还有山葡萄、刺葡萄、毛葡萄等原生品种,要发展原生品种需要产区更实际的引导和支持,不能仅仅靠企业用情怀支撑。”

前路——坚守情怀,提升销量

就风土条件来说,我国的许多葡萄酒产地都可以成为优质产区,但优质产区是以企业、产品为支撑。产区内没有代表企业,企业缺少代表性产品,一个产区风土条件再好,也难提炼出特色,遑论优质产区。当前限制产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能代表产区的企业不多,规模不大。就像王德惠所说的:“我们的产区都很大,但企业规模不大,一个产区内没有一个龙头企业,很难支撑起产区对外的形象。”

在塑造产区特色、发掘风土的过程中,并不是产区里每个企业都要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葡萄酒企业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00多家,其中70%分布在各个产区内,他们中的大多数其实并不需要做出特色。郭松泉老师走过中国绝大部分产区,在他看来,产区的特色应该建立在产品分级的基础上。他说:“正常的葡萄酒结构是呈金字塔型的,80%的葡萄酒是佐餐酒,百元以下,这部分酒不需要讲风土、特色,只要符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品质过关就可以了。往上是15%的优质葡萄酒和5%的特等葡萄酒,这两者才需要精研风土,专研特色,不要都钻进风土特色的牛角尖。”

在中国做葡萄酒企业是一件需要情怀的事,这份情怀中就包涵了对风土的执着。当下的国产葡萄酒产业,多少企业家、葡萄酒人是秉持着一份情怀在坚持,他们怀着一个酿酒梦,在葡萄园里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钱,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实现了酿造一瓶好葡萄酒的理想,然而情怀之后,销量却成了困扰他们的难题。

在国产葡萄酒受进口葡萄酒冲击的情况下,产区政府更应该帮助企业解决产品销量的问题。目前很多产品政府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推广活动,总结起来仍是以学术论坛、葡萄酒大赛和葡萄酒节为主,邀请专家学者论证、品鉴,为产区背书,然而这些声音难以传递到终端,对企业的实际销售的促进不明显。

产区和企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产区需要企业做支撑,企业需要产区背书,在产区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有各自的使命。

企业的使命是做好产品。定位中高端葡萄酒的企业,继续秉承情怀与匠心,研究风土,在葡萄园的土壤、品种引进、种植管理、产量品质等的每道工序投入人力物力。摒弃对国外葡萄酒风格的模仿,在尊重当地风土的条件下形成有产区特色、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

产区政府则需要把握产区整体发展,支持、引导企业开发原生品种,形成地域特色,帮助企业做好葡萄园的培育;扶持产区内企业发展,形成龙头效应,以一个或几个大企业带动整个产区发展;带企业走出去,搭平台、建渠道、培育市场,帮助企业把产品销售出去。

葡萄酒的产区特色、产品特点都藏在产品中,只有被消费者喝掉,被市场认可,产区特色才拥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国产葡萄酒 转型  来源:罗玉婷  佚名
    商业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