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以这种“算成本”的方式给白酒企业制造“难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是全国一线名酒,还是区域型白酒品牌,曾遭遇这种情况者不在少数,往年便有媒体发布调查结果称:根据“三斤粮食一斤酒”的生产规律,加上包装物,白酒原料成本仅为售价的5%,如此计算之后便得出“暴利”结论。
对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其本身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可以揭露不合理的暴利内幕,保护消费者利益,更有助于企业优化管理、提升效益。但前提是要算法正确、公道合理,否则也是站不住脚的。仅看到白酒的物料成本,而无视物流、仓储、营销等其他成本,这就好像硬要热带水果在北方卖成白菜价,本身便有悖于经济学、财务学常识。
我们还应该正视白酒价格与价值间的关系。白酒并非刚需产品,也不是垄断产品,而是一种嗜好型消费品,更多满足人们精神与情感的需求,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特别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进步,越来越乐于为价值和体验买单,LV、拉菲等奢侈品的利润水平同样不菲,但这并未妨碍全球消费者对其的追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果仅仅由“三斤粮食一斤酒”的成本来决定价格,白酒又与矿泉水何异?即便矿泉水当中也不乏依云这样的高端品牌。白酒的价格应该是其历史、文化、品牌等更多深层次价值的统一体现。
其实这些道理并不复杂,对产品成本、价格与利润之间的合理评价也并非艰难之事。但却不时有人从白酒成本中算出“价格虚高、攫取暴利”的真凭实据,其心态与动机或许正应了那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至于在泸州老窖二曲事件中,此间媒体称,于女士认为一瓶52度的食用酒精酒,成本不过3元,其所谓的精制就是包装,也不过十来元,但却在商场标价68元/瓶,这就是典型的欺诈行为。这当中的事实依据和逻辑联系,我们确实难以理解,就姑且由他吧。
痛点与反思:把更多话语权交给消费者
新话题疑点众多,旧话题老生常谈,相信要不了多久,这次的泸州老窖二曲风波就会烟消云散。但白酒行业却应当反思,为何类似事件屡屡发生,既给自身发展制造了不和谐音,更极大扰乱了消费者视听,如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得不承认,白酒行业发展至今,其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有可能造成消费者的误解,或被某些人抓住马脚,大做文章。近年来有很多业内人士呼吁白酒立法,依靠法制约束,来保护行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但这显然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酒业还是要以更加成熟的心态与行为,去应对那些“无妄之灾”。
几年前,丰田汽车陷入“召回门”危机之中,并因为前期的一系列应对失措而非常被动,最终丰田公司选择了坦诚相对。总裁丰田章男表示“不隐瞒事实,不逃避责任”,并坦言“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受到了过度好评,我们的事业中心向着收益为主发展,因此受到相关置疑,我们要诚恳接受。”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丰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跳升达到41%,一举扭转了连续数月的下滑态势,依旧稳居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至今。
在有关部门的一次例行食品抽检中,上海炀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的4件食品被检出不符合国家标准,糖精钠和甜蜜素超标。在得知检测结果后,该公司主动提出要召回缺陷食品。公司甚至为此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向员工发出企业倒闭预警。但事实上,在经过召回、退款、道歉等一系列补救措施之后,新品面市之后并没有被消费者抛弃,销量反而逐步增加,超出了公司之前的市场预期。
反观白酒行业,一度对于液态法白酒选择回避,不愿向消费者言明真相,因此频繁引发信任危机,而在产品标示将这个问题彻底透明化之后,实际并未产生市场负面影响。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在消费者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趋势下,坦诚与真相绝非风险,而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所谓更成熟的心态和行为,是指白酒行业要充分相信消费者的认知能力,相信消费者的包容胸怀,相信人们对白酒产品、品牌和整个行业的情感基础。只要品质风味令人愉悦,价值诉求令人振奋,那么坦诚展示历史、工艺乃至企业管理和运营的真实情况,只会加深公众对白酒的信任支持。
对“二曲”的定义,以及对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酒精酒等专业术语,酒行业在标准法规范围之内,有约定俗成的共同理解。但是,我们怎么想和怎么说,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消费者怎么想。包括像“勾兑”这种技术用语,既然消费者对这个词“不舒服”,认为勾兑酒就是低档次的“酒精酒”,那我们完全可以修订标准,用新的技术用语来代替“勾兑”,而“勾兑”则仅适用于“酒精酒”。
应该看到的是,近年来,白酒行业在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此次泸州老窖二曲事件提醒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标准体系的建设力度,一方面也要改进标准化建设的思路,要尊重消费者意见,要去做消费者调查,甚至让消费者代表参与到白酒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根据消费者的思路来设计相关标准。
希望白酒行业在这方面积极作为,把更多话语权交给消费者,否则,问题很可能不再是三倍或十倍的赔偿,而是百倍、千倍的发展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