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业并购扩张的分析启示

2015-03-31 09:47 中国酒业新闻 beplay体育app下载地址字号:【 】【 】【 参与评论阅读:

不管是白酒,啤酒,还是其他的行业,我们为什么要并购?

其实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并购,就是为了生存,就是为了活下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为了活得更好,活下来是被并购方,活得更好是整合方。我们在并购的过程中,对并购方来说是减少竞争的过程,对被并购方而言主观愿望是为了消灭竞争。

啤酒行业在并购的前期大家都在探讨,我们是要做大做强还是做强做大?大和强哪一个先走?我个人认为这是在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的世界里充分体现出一个生存危机感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其实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印证我们扩张、并购、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中国啤酒业三个特点:市场化、国际化、集约化。

中国啤酒业通过充分的市场化竞争,现在已经达到了过度竞争的状态。

国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啤酒引进的第一笔外资是1984年江苏的连云港啤酒厂和日本的三得利,从1992年到1994年是进入啤酒行业最多的几年,到1996年年底一共有47家外资投资了72个啤酒厂。

中国啤酒业经历了两轮的啤酒潮,当时一般都是合资,全资收购,新建是比较少见的。双方的股权比例都是50%的情况比较多见,甚至于比较多的是55%对45%的合作。当时的外资有四个来源,一个是外籍华人,比如说香港的中策、卢堡等等,他们都是在其他的行业积累资本以后,以个人的名义回国来投资中国的啤酒业;第二个是业外资本,当然跟啤酒比较相近,比如说法国的达能,马来西亚的金狮;第三是所谓的央企和国家的一些企业,比如说华润和粤海。他们作为外资的身份,既享受了国资和央企的待遇,又能享受外资的优惠;第四种是专业啤酒公司了,世界知名如美国的百威,丹麦的嘉士伯、日本的朝日、三得利、麒麟等等。到2000年以后有的是撤资,有的是倒闭。

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经营理念,还有一个是观念。一般国外的人投资中国啤酒厂认为中国人不懂啤酒,他们是老师,但是中国市场有中国市场的规则,不见得老外的就一定是先进的,这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了冲突。中国不要说不比他们差,在一定程度上从装备能力、生产工艺各方面都可能比国外的公司好。

所以2000年以后,中国的啤酒业才迎来了第二轮的资本投资潮,这时候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齐头并进,因为国内资本也是通过青啤、燕京、华润,华润现在应该算作国内资本,央企,在这一轮里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到目前为止,在外资里面除了像百威英博和嘉士伯还留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主要地位,像其他留下的都是比较小的了,像朝日、喜力、三得利。

第三是集约化。里面有三个要素,资本、品牌、规模。对中国啤酒行业而言,进入门槛是非常低,就是资本。啤酒行业是一个充分的资本推动型的产业,只要有钱就可以建啤酒厂,那时候建出来的啤酒厂就可以赚钱,是属于投资推动型,等发展到中期,当供大与求的时候,就是品牌,你的品牌信誉度差卖得就不如我好,到后期规模就形成了一个屏障,形式了一个竞争筹码。为了追求规模,有的时候有钱可以任性,因为竞购嘛,谁出的钱高谁就可以买,不是买你的土地,不是买你的工厂,不是买你的工人,买的是市场。劣质资源是无人光顾的。

有时候有钱还无法任性,第一个是被并购资源没有了,你有钱也买不着,还有一个是在大家一起竞购的时候,被并购企业的选择性更强,我可能并不见得你出的钱最多我就给你并购,我要考虑其他的,比如说品牌的延续性,还有一些员工的安置,这些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

总结起来,啤酒业如果用投行的话来说是造富运动,在前期基本上是没有的,从投资啤酒业的人开始算起应该是98—14年,很多是成功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在早期投资失败的相对多一些,出现成功的一般都是98年以后。到后期有两种持股者,国有持股者考虑到增值、溢价、保值增值,这是国有股考虑的,民营股考虑的就是要在高物价的基础上,企业还要有进一步的延续性,像这些民营资本考虑到员工怎么办,这是作为啤酒业扩张的一个特点。

其实扩张方式有这几种,最重要的是并购,还有新建工厂和改扩建,对啤酒行业而言最有效的还是并购,为什么?因为并购具有新建和改扩建所不能达到的附加效应,那就是此消彼涨的双倍效应。

在这个集中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一下在97—99年燕京第一,青岛第二,当时是两个竞争者。2001年青岛反超,02—05年是青岛雪花燕京,然后从06年雪花赶超了,到现在雪花都是第一的,到2011年百威英博加入了,到现在是五大集团,增加了一个嘉士伯。这五个竞争者在世界的排行,百威英博是第一位的,这是13年的beplay正规 ,百威英博第一位,喜力有,还有嘉士伯,嘉士伯在世界上排第四位,雪花第五,青岛第六,燕京是第八,这是世界上的量和份额。

集中度上的表现。随着我们并购的过程可以看到全国啤酒的企业数是在不断降低的,从2000年400多家到如今也只有110家。在这里大家可以看一下世界上主要啤酒市场的市场集中度,不包括那些很小的过程,包括韩国都已经达到100%的两个集中,中国现在有两个数,一个是64,一个是77,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产量,还有一个是产业统计的产量,14年行业的数量还没有出来。

啤酒并购扩张对白酒:有异同 经验不可照搬

第一个比如说啤酒的世界通畅性工艺,产品容易形成同质化,白酒香型各异,差异就比较大。第二,正是因为第一个因素产生的盈利水平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啤酒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盈利水平就低下,对白酒而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饮酒文化支撑了白酒的利润空间,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企业生存的危机感,还有对做大这个追求的愿望是否迫切。

第三个区别就是产业开放度,啤酒的产业开放度比较高,它是资本推动型,它的进入门槛比较低,而且对并购、新建没有特别的政策,白酒相对产业的开放度比较低,业外的资本和境外的资本比较难以进入,也不是是刚刚外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开放了对名优白酒企业的控股权,新建是不允许的,改扩建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也没有明目张胆的扩建说法,不被鼓励。

第四点是文化不同。啤酒是外来文化,资本容易进入,产业容易进入,对白酒行业而言,我们中国是独有的白酒文化,这两个因素也决定资本进入这两个行业的活跃度不同。

总结以上对白酒行业的分析,我认为虽然还没有到大规模并购的阶段,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验只可以作为产参考,不可以照搬。

结束语:

我认为资本只是一个工具,而盈利是目的,并购或者扩张只是一个过程,也是手段,企业间的并购是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并购,换言之就是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输出,资本其实就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说白一点就是会投资的人,只做自己看得懂的事情,这是巴非特说的,资本是源于文化底蕴,什么是文化?文化其实叫非强制性的影响力,

记者提问:现在啤酒行业增速下滑,各大企业的排名有没有什么变化?还有啤酒行业是不是还有大的并购机会?

何勇:市场总的容量已经到了这样一个份额,它们之间的差距暂时不会有变化,在一两年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短期内,过一两年后,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去年可能不会有变化。未来如果其他的企业再想进入的话,再想和五大集团这样的体量进行竞争的规模性,显然是不足的,很难进入,刚刚说的资本、品牌、规模,这三大要素,资本对各大企业来说,市场从来都是不缺钱的,资本都是有的,但是对品牌而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日积月累,如果这个也不成问题的话,就是规模难以成就,现在可买的太少了。

(文为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演讲实录)

    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来源:中国酒业并购圈 何勇
    (责任编辑:程亚利)
  • 上一篇:从大咖言论看酒业发展趋势
  • 下一篇:解读春糖五大热点词汇
  • 商业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