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鲁酒以其前所未有磅礴气势如风雷般扫荡了中国白酒市场,鲁酒的异军突起,成为了当时中国酿酒行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短暂的辉煌之后,随着秦池的败亡,鲁酒军团很快也随之偃旗息鼓,走向沉寂,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从此走上了蛰伏之路。
时过六年后,自2003年以来,山东白酒冲破国家白酒消费税政策调整与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终于跃上地平线,一举扭亏为盈,摘下了“负增长”遮羞布,可以说,2003年是鲁酒整体发展转型与变革的重要一年,并随着全国白酒消费热潮的到来,鲁酒军团迎来了新生的机会。
黄金十年中,鲁酒企业凭借良好的白酒消费环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论产能产量,还是企业实力规模;不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品牌知名度,较之以前均有了大幅的提升。尽管市场规模与影响力方面还没有再次达到“标王高度”,但是域内企业均纷纷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可谓是“功德圆满”。
鲁酒“三高”与“三低”
一直以来,秦池标王事件对于鲁酒来讲是一块难以抹去的伤疤,以至于很多企业对此都闭口不谈。不谈不等于存在,经过二十年的时间荡涤,如今再次被提起,一定会被误认为是“旧事重提”,再揭伤疤。其实不然,“旧事重提”的意义在于纪念和找寻,在于发现和突破,在于提升和创造。也许环境使然、也许机遇已失,但是不能从过去的迷失中真正走出来,又何谈再次勃发呢?随着鲁酒逐步走出低谷并全面复苏的当下,鲁酒企业应认识到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交织在一起而沉淀下来的一些问题:
知名度高,美誉度低
山东自古是中国文化的富集地,这里不仅诞生了影响千古的孔子儒家文化,还诞生了诸如水浒文化、海岱文化、泰山文化等诸多文化流派。正是因为多元文化元素的存在,为鲁酒文化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长久以来,鲁酒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在标王的深刻带动下,以秦池为首的鲁酒品牌曾经响彻全国。虽然至今已经过去20年的时间,但是很多业内老人提及鲁酒还能依稀记得这些曾经享誉全国的品牌,这足以说明曾经的鲁酒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秦池神话的破灭,鲁酒的美誉度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并随着事件影响的深化而严重受损,致使在一段时间内提起鲁酒便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着实让鲁酒人倍受打击。
产能产量高,集中度低
一直以来,鲁酒与川酒是并肩而行的两大白酒产销大省,但是鲁酒主流企业个体实力与川酒主流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什么产能产量不分伯仲的两大省份,域内企业实力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其实这与两省域内企业的数量与分布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川酒的企业分布以“六朵金花”最为知名,并且大部分川酒的生产酿造多集中在以上六家白酒企业内。但是鲁酒的产能产量虽高,但却与川酒的分布情况迥然不同。鲁酒企业向来以数量多、分布散为主要特色,域内几乎每个行政县都有自己的酒厂和自己的区域酒文化品牌,而这正应对了一句业内人常说的话“当好县长,办好酒厂”,因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有酒厂存在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往往比没有酒厂的县域好很多。也许正是因为在时代环境的需求下,山东白酒表现出了不同其他省份的现实境况,以“小而美”的企业居多,但因企业数量多,积少成多同样也成为了全国的酿酒大省。
消费基数高,消费水平低
据有关人口普查beplay正规 显示,山东省的人口总数是仅次于河南的第二大人口大省。庞大的人口基数培育了庞大的消费基数,因此山东省不仅是产酒大省,同样也是白酒的消费大省之一。与此同时,加之山东人天生的热情好客的品质特性,同时也就形成了山东人能喝酒、爱喝酒、好喝酒的地域人文形象。
尽管庞大的白酒消费基数使得白酒的需求量大,但是鲁酒主流产品的消费档次却一直以中低档为主,尤其是秦池事件后的鲁酒完全失去了角逐全国品牌的竞争力,导致鲁酒的发展一直在中低档上徘徊。黄金十年中,鲁酒企业依托各自的发展优势,均取得了飞速的增长,但是增长的背后一方面是企业产能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是品质基础与特色创新的提高。但唯独在产品价位与消费能力提升等方面进度缓慢,山东主流产品的消费依旧停留在中低档产品上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