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喝不喝酒跟生计有关,现在喝不喝酒,跟驾车有关、健康有关,理性饮酒因此逐渐成为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但饮酒在中国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社交礼仪,又不能不喝。那么理性饮酒的尺度和界限在哪里?这是许多人都很关心的话题。
笔者以多年研究和报道的心得认为,理性饮酒,尤其是中国式的理性饮酒有三个主要界限,即法律界限、道德界限和健康界限。
所谓法律界限,指通过立法、执法等强制手段防治酒精危害,譬如酒驾入刑。酒驾入刑从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法可依;由公安交管部门执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凡发现酒后驾驶者,一律严格查处,一律严惩,醉驾者将面临最高半年拘役的刑事处罚。经过近6年的严管整顿,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经成为人们遵守的基本规则。
历史的经验证明,凡涉及法律界限的饮酒危害,必须要施以重典才能得到矫枉。历史上第一部专设的禁酒令《尚书•酒诰》就明令禁止殷商后裔及官吏酗酒,认为酗酒会让百姓聚众滋事犯上作乱,会让官吏怠于政务,甚至会让统治者失德于上天。譬如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都出台过十分严苛的禁酒令,严禁民间酿酒、饮酒。
但理性饮酒的道德界限则较为宽泛,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讲求德配天地,把“因酒而误国”的教训看得很重,所以理性饮酒的道德界限和法制界限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把饮酒之刑罚和道德的界限混为一谈,用刑罚的手段整顿许多本该归属道德范畴的酒后失控行为。周公旦很清楚饮酒在百姓生活中所处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于是制定了一整套乡饮酒礼,希望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约束来劝导人们要饮酒有度,不能饮酒失德。可惜绝大部分人在饮酒的时候,都是由礼仪始,却由乱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