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葡萄酒没进过橡木桶?品质肯定不怎么样!”
“这酒不错,桶味很浓郁,品质很高……”
关于上述偏见,相信你在不少场合都遇见过,究其原因,还是大家对葡萄酒的陌生造成的。
这些年,酒哥发现人们对葡萄酒好坏的评判标准,从“法国酒最好”——“橡木桶味浓的酒好”——“瓶身越重、瓶底凹槽越深的酒越好”——“挂杯好的酒好”——“木箱装的酒好”——到“只喝波尔多”,各种观念层出不穷……
而这些人,不知在何时被何人忽悠,还是一路错下去。倘若你把正确的理念告诉他,他反倒是急赤白脸的与你争辩。
很多人不是争对错,而是争回“面子”罢了。
橡木桶味已经过时了……
这些年,人们对橡木桶味的追寻,就像时尚界对格子大衣、对垫肩的追寻一样,潮流的起起伏伏并不能判断酒本身的好坏,只能说一段时间内,流行什么风格。
曾几何时,法兰西腔调(精炼、浓度集中、带有橡木味的葡萄酒)风靡了古老酿酒国意大利,但潮流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如今使用大橡木桶的传统又开始复兴!
譬如,意大利人发现,由于酒液更多,接触到橡木的酒占比更少,所以在500升大桶中陈化的酒非常细腻精致,而细腻度和精致度正符合当今的审美潮流。
当审美趋同,大家都在追寻橡木味的时候,就是橡木味盛极而衰的开始。
橡木桶味有点像烘烤的气味,过于浓郁便会盖过酒本身的果香……
你对比一下夏布利的霞多丽和美国霞多丽,就会明白。前者风格轻盈,带有更多的花香和果香,和矿物质味道;后者肥胖浓厚、橡木味超浓重,而这味道,对于喜欢清新的花果香气的人来说,有点“不堪重负”了。
你闻到的橡木味,不一定来自橡木桶
喝葡萄酒容易露怯,是许多人内心的共识。所以,才会出现有些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把错误的知识刻意宣扬的心理。商家为了牟利,消费者不明就里。
不法商贩利用了这一点,大肆牟利。因为橡木桶的价格高昂,所以,经过橡木桶工艺的葡萄酒往往会贴上更高的价格标签。而为了让更多的人以更低的价格品尝到“木头味”葡萄酒,精明的商人发明了用橡木条、橡木片、橡木粉、甚至橡木精来赋予葡萄酒的“橡木味”。
“你那么在意葡萄酒橡木味浓不浓,一看你就不懂”,已经成了部分业内人的共识。他们认为,消费者不懂才更有牟利空间,如果都懂了,甚至比酒商本人还懂,这钱会越来越难赚。
酒哥听过一个笑话,当然,这是真事儿:一哥们想转行,抱怨酒越来越难做……遥想他当年也曾叱咤风云,在某知名酒类批发市场搞了个档口做贴牌酒,他倒也坦诚,说过去一年能赚如今十年的钱,现在的消费者没那么好忽悠了……
当然,你可以把它当笑话听。如今,虽说市场越来越规范,但在二三四线城市,这样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那么,该有人问了,“酒哥,你说了橡木桶味那么多坏话,搞得我下次再闻到这味儿,都不知怎么判断了!”
好,那你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