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饮酒习俗(4)

2015-10-20 11:53 中国酒业新闻 beplay体育app下载地址字号:【 】【 】【 参与评论阅读:

5.迎宾待客酒

古人将饮食不仅仅看作日常生活行为,而且视之为学礼、施礼,从而达到“成人”、“合天”的一种重要手段。酒更是“成礼”的饮料,所以只要有客来访,但凡有条件的,必以酒相待。

《诗经》云:“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朋酒斯飨,日杀羔羊。”《礼记·乡饮酒义》说:“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至尊让也。”周朝时如此热情迎宾待客,周以后,同样盛情以酒飨客。《汉乐府·陇西行》对汉人接待宾客的情况,曾作过生动具体的描述: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跪拜,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跪拜,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诗中细致地描绘了一位端庄贤淑、知情达理的妇人如何迎接客人、招待客人和送别客人的整个过程:当贵客临门时,家庭主妇面带微笑,热情相迎。客人进屋后,主客席地而坐,主妇直起腰来,俯身跪拜行礼,并向客人问安。接着请客人正式入席,让客人坐在地毯上,然后开席饮酒。席上摆着清、白两樽酒,酒樽上放着刻有花纹的酒勺。主妇先从樽中舀酒一杯递给客人,客人先谦让一番,主妇则再跪拜表示客气,这样主客才各持一杯共饮,边饮边叙谈。时间不长,主妇便吩咐上饭。饭毕,互相叙礼后,主妇缓步送客,至大门口与客人道别,不再远送。《艺文类聚》中也引有一首古诗,描写了汉代“舞乐宴食”、投壶侑酒宴客的热闹场面,诗云:

玉樽延贵客,入门黄金堂。

东厨具肴膳,椎牛烹猪羊。

主人前进酒,琴瑟为清商。

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

唐宋以来,人们继承了古人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这从他们的诗句中便可见一斑:“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欧阳修),“嘉宾至,一酌散千忧”(李纲)。故人重逢,嘉宾造访·有了酒,主人高兴,客人欢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主人热情豪爽,以酒待客,使客人不胜感激。清朝诗人吴锵的妻子庞畹,在以酒飨客这一点上,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古人热情好客的精神。她的《瓒窗杂事》第一首写道:

夫婿长贫老岁华,生憎名字满天涯。

席门却有闲车马,自拔金钗付酒家。

由于家境贫寒,丈夫特别害怕朋友光临,可客人却偏偏来到了,怎么办呢?庞畹既没有怒目相视,或神情冷漠,也没有手足无措,而是不动声色地主动拔下头上的金钗,换来美酒款待客人。既保全了丈夫的面子,也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不仅汉族如此,许多少数民族同样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以酒待客之风往往比汉族还要浓厚得多。这馀了由于他们具有热情、善良、质朴的品性外,还因为他们认为酒是珍贵、圣洁的东西,是纯洁、神圣的象征。因此,只要有客至,必以酒相待,以表达自己诚挚的心情和纯洁的友谊。

壮族有一个传统习惯,村寨中某一家的客人,同时也是全村人的客人,各家往往要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餐要吃五六家。常常是在第一家刚刚入席,第二、三家已派人站在身后等待。按壮家的规矩,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哪怕到第二、三家饮一口酒、吃一口菜,主人也会非常高兴的,认为你看得起他,够朋友。据《岭外代答》载,壮家招待客人,是先在地上铺一张席子,然后把盛酒的小瓮搬出来,放在席中宾主之间,旁边还要放一盂水。开瓮后,酌水入瓮,插一根竹管,然后主妇致欢迎词,并将竹管庄重地递给客人,由客人开始,大家轮流吸引。男女同吸一管,同饮一瓮。竹管中还有一个小鱼样的关捩(列),能开能合,吸的过缓或过急,都会关闭。此俗称“打甏”;《百夷传》记载了明代傣族上层人士待客宴饮的情况:主客要按长幼尊卑依次入席,有几位客人就要有几位主人陪同,“各行一客”。客人至,先上茶敬烟、槟榔等物,然后吃饭,饭后再上酒菜。“酒或以杯,或以筒,酒与食物必祭而后食,食不用筋。酒初行,一人大噪,众皆和之,如是者三,乃举乐。”“假若一酿酒,则渍以水一满瓮,插筒于中,立标以验其盏数,人各以次举筒咂之,咂酒一盏,仍渍水一盏,传之次客,昧甚佳,咂至淡,水方止,俗呼为咂酒”;蒙古族以酒待客更是热情之至。据《蒙鞑备录》载,有客至,无论相识否,必会热情款待,献上纯净的乳酒和各种肉、乳食品,“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主人执盘盏以劝客。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者更不接盏,见人饮尽乃喜”,“终日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

6.饯行、接风酒

饯行,古代又称祖席、祖筵等。是人们为某人送别时而特设的酒宴。据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说,祖席、祖筵本是古代人祭祀祖神恪(同修)的仪式。由于祖神恪喜欢旅游,对水路旱路都非常熟悉。所以人们出远门时总要设酒宴祭祀他,以祈求一路平安。后来,此习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饯行饮酒的习俗。

关于饯行之俗,古文献上有很多记载。《诗经·大雅·韩奕》云:“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这是周朝时人们用酒饯行的例证;战国时期,荆轲到秦国行刺时,燕太子丹也在易水之上为他饯行,荆轲在酒宴上饮酒豪歌,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句;《汉书·疏广传》载,西汉的疏广、疏受告老还乡时,公卿故旧数百人设酒宴为他们饯行;《郑玄别传》载,郑玄跟随马融学习7年,当他辞别马融,准备归家养母时,300余人为他饯行,且“皆离席奉觞”,向他敬酒,无奈,他只好连饮300余杯。

古人是十分重感情、重友谊的,他们从不妄交朋友,而一旦相知、相交,建立了友情,则倍加珍惜,不会轻易舍弃。

这种真挚的情谊平日往往深藏心底,不易显露,而在离别饯行之时却因酒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好的回忆、未来的懂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愿……统统在饯行的饮酒中得到了加深,得到了寄托,得到了解脱,得到了慰藉。临别饯酒,实际上意不在酒,而在于这种浩渺无际、深沉无底的情意的交流与贮存。这便是古人把酒饯行的真谛。这种以酒饯别,在唐代达到了高潮,许多诗人都曾吟诵、甚至亲身体验过这一令人感怀的主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愁酒半酣。”(韦庄《古离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绵绵的离愁,反映了友情的深厚;“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应圆。”(李白《送别》)离别的愁酒固然难饮,然而它却表达了送行者的深厚情意,远行者将永远将其珍藏;“渭城朝雨泪(yi异)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可谓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了古人送别挚友时的情感。

接风,又称洗尘、洗泥,是设酒宴招待远方来客的习俗。此俗古代早已有之,只不过当时不叫“接风”、“洗尘”而已。

如唐代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知道了就跑到旅馆去看他,并用自己身上佩戴的金龟“换酒与倾,尽醉”,从此,李白和贺知章成为终生挚友。“洗尘”、“接风”之词的出现,大概是宋代以后的事。如《宣和遗事》说:“多年不相见,来几日,也不曾为洗尘;今日办了几杯淡酒,与洗泥则箇。’’再如《水浒》二十六回:“小人们都不曾与都头洗泥接风,如今倒来反扰。”可见,当时洗尘接风已成为一种礼仪时尚了。直到今天,“接风”、“洗尘”仍常常挂在我们的嘴边。

关键词:饮酒习俗来源:黔酝 佚名
(责任编辑:程亚利)
  • 上一篇: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 下一篇:遵义白酒的产区、标准、和发展趋势
  • 商业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