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多家啤酒企业陆续发布靓丽的中报业绩。然而,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整个啤酒市场报表业绩飘红的同时,有的企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幅增长。如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江啤酒”)的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基本上都来于政府补助以及投资收入,主营业务占比较小。业内人士指出,啤酒行业业绩整体向好,但背后补助金额较高,一些地方为了扶持啤酒企业,以各种方式进行补助,除了稳定企业业绩与经营,也利于推动企业在行业调整期的回暖,不过,企业发展“造血”能力和政策“输血”支持之间,还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切莫颠倒主辅。
“盈利”靠补助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各啤酒企业财报时发现,不少啤酒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资金中都出现过较高额度的补贴以及投资利息等额外收入。其中,在珠江啤酒最新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耗资7246.01万元,是429578.7万元募集资金的利息。在2017年财报中,珠江啤酒获得62.75%高增长的净利润1.85亿元中,包含了高达8315.53万元的补助金额,直接逼近净利润的一半。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0.85亿元,2017财年一年共获得涉及政府补助的项目高达86项。与此同时,珠江啤酒2017年还曾在13家银行购买过88次理财产品,委托理财金额总计161.71亿元。并因为巨额的投资金额使公司遭到了深交所的问询。
事实上,依靠补助以及融资等方式“过日子”的啤酒企业不在少数。除了珠江啤酒外,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都曾拿过上亿补助。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中国啤酒市场的龙头企业华润啤酒,也出现过靠补助“撑”业绩的窘境。记者查阅大量beplay正规 后发现,华润啤酒2014至2016这三个财年间的净利润分别为5.78亿元、6.67亿元、6.29亿元,而同一时间公司获得的补助金额则分别为4.12亿元、2.92亿元、4.62亿元。可以看出,在华润啤酒近三年的净利润额中几乎60%都来自于补助。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补贴对于企业或者产业起到一个帮扶和支持的作用。包括像珠江等企业,拥有这种补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经营上的短板。但是对企业长久发展而言,高额补助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很多企业采取的是“政府输血和企业造血”双模式盈利模式,对政府补助的依赖程度很大,未来,对于这类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应该向“以企业造血为主,政府输血为辅”的模式转变,这样公司的运营、抗风险能力才会增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企业“造血”不足
目前,中国啤酒市场的前五大巨头分别是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据中泰证券beplay正规 显示,这五大巨头的市场总份额约为82%,前四家啤酒企业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75%。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自百威英博收购南非米勒,华润啤酒成为中国啤酒巨头以来,经过了跑马圈地的中国啤酒市场已经高度集中,进入到一个整合期。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升,啤酒企业自身的优劣势也愈加明显。
在朱丹蓬看来,其实国内的许多啤酒企业一直都在努力进行主营业务的经营,但是收效并不好。“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才四十年,工业化程度尚处在一个初级向中级阶段过渡的时期,在这样一个阶段,企业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中国啤酒企业基本上都是通过并购扩大势力范围,这和啤酒的销售半径有关。但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以及消费需求的提高,在更多有特色、口味更丰富的产品面前,以前许多靠并购得来的工厂现在反而变成了企业难以推陈出新的劣势。
公开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啤酒人均啤酒消费量约为33.0升/年,与传统啤酒消费大国差距较大。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的促进,中国的啤酒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同时饮酒人群的年轻化也为啤酒消费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各国在饮酒习惯上的差异性,目前中国的白酒消费仍然占据主流地位,酒业专家蔡学飞指出。因此,综合考虑来看,中国啤酒行业继续提升的空间较为有限。
另外,随着中国啤酒市场毛利率的降低,啤酒企业盈利也在不断下降。由于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都对啤酒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造成了较大压力。业内普遍认为,在多方啤酒企业激烈竞争的时候,许多本土品牌,尤其是区域品牌面临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很多品牌力不足的区域中小啤酒企业,甚至陷入了负增长及亏损状态。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包括像珠江啤酒、喜力啤酒等,旗下一些子公司都面临着亏损、负债率高等问题。
对于上述行业现状,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表示,其实接受补助多是带国有成分的企业,政府的补助是对一家企业或一个产业进行帮扶与支持。这类情形也出现在一些乳企上,从企业自身角度看,是一定程度弥补了经营上短板;从行业发展来看,是为了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整个地区经济来看,政策层面会考虑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扶持龙头企业良好发展对地方经济、税收、解决就业等方面都有贡献。
朱丹蓬表示,啤酒行业属于重资产投资,行业特性导致这一行业的投入期周期很长、固定资产投入也较大,而产出周期比较慢。因此,政策层面对啤酒行业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助支持,以支撑行业能够稳定发展。
主业高端化压力
近年来,随着啤酒行业的品牌价值化逐渐凸显,国内多家企业纷纷转变战略规划,推出高端品牌产品,抢占高端市场。其中,青岛啤酒推出了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珠江啤酒推出了高端品牌雪堡系列精酿啤酒;燕京啤酒则主要是以原浆白啤、纯生为代表冲击高端市场;而向来以中低端啤酒取胜的华润雪花也与喜力结盟,大踏步进军高端啤酒市场。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孝海曾公开表示,对于中国啤酒巨头来说,都存在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的压力,不仅是雪花,还有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啤酒品牌和世界品牌如百威英博相比,不论市场份额还是影响力,还有不小的差距。随着产品高档化速度越来越快,“作为厂家,我们都在推出高档产品和个性化啤酒。但消费者升级的步伐更快,往往我们认为的高档啤酒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在消费者眼里这还只是中档”。
“为顺应现有消费人群对啤酒消费的变化,现在啤酒企业都是往中高端走,基本舍弃低端阵营,使得整个产业结构得到大幅度提升,直接体现出‘销量降’‘利润升’的特点。”朱丹蓬指出,未来国内啤酒行业将加快中高端产品布局、中高端产品占比上升。同时,将继续优化、集中现有产能,以顺应消费升级获取更好利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内啤酒企业之外,包括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外资啤酒品牌也在进行阶段性提价,以提高产品分销价格。啤酒行业提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迫于成本和经营等方面的压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啤酒企业主要还是采取优势区域要利润、弱势区域重投资的原则,尤其是在弱势区域,由于企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大量的不饱和产能无法得以释放。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认为,国产和国际啤酒企业都在向高端市场集结,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能效益。但也有观点指出,对于国内啤酒企业而言未来的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一方面,受到外资啤酒企业的入侵,市场份额受到一定冲击。另一方面,高端策略的落地需一定时间获得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