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意大利酿酒师及酿酒技术协会(Assoenologi)公布了关于2018年份意大利葡萄产量的第一期预测beplay正规 :2018年意大利的葡萄产量将比2017年增加20%左右,能够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
据悉,预测来源于意大利酿酒师及酿酒技术协会对八月第二周和第三周各地葡萄园状况的监测beplay正规 。
产量增加,意大利葡萄酒会降价吗?
01、预测2018年意大利葡萄酒有望在近二十年中位列第二高产年份
意酒网的beplay正规 显示,2018年采摘季意大利全国葡萄产量的预期数值在760万吨至780万吨之间。葡萄酒及葡萄原汁的产量将比去年提升100万千升左右,总产量预计将达到558万千升,有望在近二十年中位列产量第二高年份,仅次于1999年的581万千升。
即便如此,意大利酿酒师及酿酒技术协会主席里卡多·珂塔莱拉(Riccardo Cotarella)仍认为:具体情况还要视九月和十月的天气状况而定。如果接下来九月和十月的气候条件较为理想,这一预测将会成为现实。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02、多重因素影响 意大利葡萄酒降价可能微乎其微
中国进口商普遍认为,即便今年意大利葡萄酒产量增加,但是预计价格波动不会太大,尤其是降价的信号不甚明显。
搬酒网的创始人戴航向WBO记者证实,就其从意大利方面得到的最新消息,降价的可能性不大,期望此次增产会促使意大利酒价格回落到2017年以前的市场价格不太现实。
戴航说:就目前中国市场状况来看,5、6、7三个月市场并不乐观,如果下半年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消费意愿持续低迷,使得葡萄酒市场出现严重的供需比失衡,将有可能促使价格下跌。
北京忆麦国际酒业总经理吴昊告诉WBO记者,此次增产在价格上的表现预计微乎其微,根据十年来经历过的几次大的增产来判断,欧洲从未出现过大幅度降价的表现。
吴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价格不会出现明显波动的原因。
首先,从欧洲大环境来看:意大利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一直比较高,近几年来受通货膨胀影响,意大利进口葡萄酒长期保持每年2%—5%左右的价格上涨。
其次,从意大利生产商经营策略考量,在去年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部分酒庄甚至有40%左右的减产,但是对于长期经营意大利酒的进口商来说,生产商并没有大幅度涨价,这也是他们保护客户的一种策略,生产商考虑的是长期利益,大幅度减产时厂商不会一次性把价格提到一个马上能弥补减产的水平,他们会通过后期一点一点去拉平前一两年的损失。
另外,对于意大利一些知名产区来说,品牌和产区已经很受欢迎,本身就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遇到增产,厂家正好可以为新客户提供一些配额,这也是厂家为了其发展考虑,比如本来只够卖到十个国家,那么今年增产,他可能会开发第十一个国家的客户。这样来看,厂商是不可能主动降价的。
除了意大利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以及厂商的市场考量等因素,从中国进口商自身来讲,降价的空间也不大。
北京意众酒业总经理李超认为,产量是价格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中国进口商普遍受欧元汇率和海运费的影响,估计进口到中国市场的价格和去年相比不会有太大波动。
李超介绍,就其个人运营情况来分析,对于和意大利酒庄保持长期合作的进口商来说,一般会拿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除非是一些新酒庄,为了抢客户也可能会用降价作为手段来开拓市场。
03、产量增长会不会倒逼意大利生产商重视 大单品和品牌?
beplay正规 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意大利葡萄酒进口量占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份额接近7%,已经超过西班牙,在中国进口酒市场排名第四。
来源:葡萄酒市场内参
业内人士告诉WBO记者,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需求量的上升,以及消费者的成长,意大利进口葡萄酒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这种增长势头是从2015年左右开始显现,从前由于中国市场成熟度不够,中国消费者对法国品牌的认知度更高,加之意大利酒体系比较复杂,其在中国的销量增长并不明显。
那么,未来要和法国葡萄酒竞争,厂商会不会在中国市场下大力气做大单品、大品牌,特别是遇到今年这样的丰收年,如果意大利葡萄酒产量逐年上升,是否会倒逼厂商重视大单品和品牌的打造?
杭州酌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代鹏轩认为,意大利在中国市场确实缺少一个大单品,近几年来,意大利的企业也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其代理的意大利畅销品牌卡罗为例,目前也在积极进行中国市场的品牌布局,渴望能够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力。
代鹏轩认为,未来肯定会看到意大利一些大品牌拿出具体的举措来做中国市场,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此次意大利丰收,可能会促使一些产能过剩的品牌企业或者工厂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但是,消化产能和品牌投入之间的关联性应该不会太大。
短期来看,增产并不会促使意大利葡萄酒打造大品牌和大单品,真正推动大品牌出现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在于品牌运营方的实力和意愿。
在众多意大利葡萄酒进口商中,搬酒网运作的品牌阿豹氏ARBOS近年来很活跃,戴航以阿豹氏的运作为例,分析了中国进口商在打造品牌方面面临的诸多压力。
戴航认为,鉴于品牌运营方面的资金投入巨大,后期维护成本高昂,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进口商在品牌打造方面的意愿并不高。
意大利厂家对于在中国市场打造品牌的意愿不足,中国进口商面临风险过高,综合来看,短期内意大利葡萄酒难出现大品牌,产能增长还不足以形成推动意大利大品牌和大单品出现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