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精酿啤酒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但近两年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精酿啤酒自带香气浓郁、麦芽汁含量高、口感厚重饱满的基因,在啤酒圈里刮起一阵风潮。
准确地说,究竟什么样的啤酒才堪称精酿啤酒呢?美国酿酒商协会(Brewers Association,BA)给出了如下的定义:
?量小:年产量低于600万桶(约占美国啤酒年产量的3%)
?独立:酿酒商持股占酒厂75%以上
?传统:酿造企业在酿酒过程中大多使用天然原料(酒花、麦芽、酵母等),并且其采用的大部分酿酒工艺只遵循传统方式,有别于工业生产方式。
以酿造5000L啤酒为例,精酿啤酒的熟成时间需要大概30天,而普通啤酒(工业啤酒)的熟成时间大为缩短仅有7天;精酿啤酒使用的麦芽含量为1吨,普通啤酒仅需0.4吨;精酿啤酒的啤酒花用量一般高达60kg,普通啤酒啤酒花用量仅为1.3kg;原料和工艺的差别最终反映在口感和味蕾上,便是精酿啤酒具备浓郁厚重的香味,而普通啤酒—正如你所看到的所有啤酒广告一样,如出一辙地打出“口感清爽”的招牌。
如此看来,精酿啤酒口味更加单调吗?实则不然,精酿啤酒的世界远比工业啤酒的领地更为精彩和丰富,你能想到的口味几乎都可以融入啤酒中,水果、巧克力、香料、咖啡、牛奶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精酿啤酒酿造师做不到。随着消费升级,新兴的消费群体对饮食的精致性、体验感和个性化甚至小众化的追求不断增长,精酿啤酒正是满足了上述需求。
中国精酿的市场前景
即使加上国外进口精酿啤酒,中国精酿啤酒的总份额才勉强接近啤酒市场份额的1%。现阶段进口精酿与国产精酿啤酒的占比约为9:1,即国内精酿啤酒所占市场份额约总啤酒市场的0.1%。用“中国精酿第一人”高岩的话来说,“本土能被圈内认知有一定产品能力的精酿啤酒厂就不过三十多家,十年后也未必增长多少”。反观美国,美国精酿啤酒厂已经从2015年的3400家成长到今天的5000多家,市场发展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但如果逛逛国内市场,可以看到近千种进口精酿啤酒,到各地酒吧也能发现进口精酿比例远高于国产精酿,外国知名酒厂的产品也早已进入消费者的购物清单……以上种种均证明消费者的需求确实存在,那是什么遏止了中国精酿的发展?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改委第9号令),政策对啤酒产业产能上制定了指标,其一是“生产能力小于18000瓶/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属“限制类”范围,二是“生产能力12000瓶/时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装生产线”属“淘汰类”范围。顾名思义,须满足每小时18000瓶罐装能力的啤酒厂才能具备瓶装啤酒的生产资质。由于国家规定的瓶装酒厂准入门槛太高,精酿啤酒由于产能小而被拒之门外,目前除融资自建生产线的熊猫精酿外,绝大部分精酿品牌都只能依赖代加工。
这是否说明政策遏制了中国精酿的发展,国产精酿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也未必,政策面来说,目前只要拥有桶装啤酒生产资质的酒厂是可以生产易拉罐的,只需投入不到百万的罐装设备,就能拥有进口的成熟设备,在现阶段保证稳定的易拉罐啤酒产出,还是有较低成本的方案使国产精酿在市场中流通。关于美国官方对精酿的定义,很多人可能会理解精酿就是一个性格鲜明,数量稀少的小众兴趣,并不是一个值得资本入局的赛道,但在中国却并非如此,中国官方并没有以此来定义精酿 ,所以中国精酿市场完全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定义的可能性。
相比国外众多的成熟酒厂,本土酒厂的机会在哪?逐鹿认为主要体现在“新鲜”与“文化”两个大点。
就像常喝可乐的人能喝出机打可乐与听装可乐的区别,大多数人能喝出速溶咖啡与现煮咖啡的区别。所以,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培育后,消费者自然也能喝出本地鲜啤与经过长途运输的进口啤酒之间的口感差别。文化,本身就是酒类在饮品市场中独有的特殊属性。精酿也能用当地特色的材料去酿造具备当地风味的啤酒,不仅更符合本地消费者口味,并且伴随着文化所带来的情感属性,更容易赢得受众,同时也能对国外输出高差异化的精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