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方面对《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下称《目录》),其中多次提到酒类产业。该目录的出台,将从政策方向引导酒业发展,对酒类产业未来布局又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酒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环境经历复杂深刻变革,国内经济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活,需要产业政策找准定位、积极作为、精准发力。本次修订旨在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举措,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有效助推。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与2012年相比,2018年本《目录》主要存在四方面调整:第一,在2012年15个行业门类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门类,引导产业发展与转移与时俱进。第二,增加优先承接地,引导各地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第三,增加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引导产业发展与转移升级。第四,《目录》名称增加“发展”,引导各地统筹发展与转移的关系,立足全局,全面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发展基础、阶段、潜力等因素,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目录》中,酒类产业均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其中共提到21个优先承接酒类产业发展的省份,包括西部地区11个、东北地区1个、中部地区5个、东部地区4个。在目录中提到的21个省份中,四川省被提及的优先承接发展酒类产业的城市最多,有9个,贵州省、河南省、湖北省、河北省等10个省份优先承接发展的城市有5个。由此可见,酒类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尤其在西部地区后续发力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目录》中除了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各大酒种外,白酒产区化、特色酒类产品发展被多次提及:一是在《目录》中显示,多个省市地区强调白酒集群发展与产区化建设;二是中高端啤酒,特别是精酿啤酒将是啤酒产业新的增长点,将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区啤酒产业发展潜能;三是《目录》中提及多个省市地区将大力发展果酒;四是《目录》中重点提及了区域特色黄酒的发展,如福建省的红曲黄酒、湖南的小曲黄酒等;五是《目录》中鼓励多个省区积极发展调味酿造料酒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目录》对于酒类产业省份、城市等发展的关注,将成为白酒产区化发展的强有力推手。
产业发展的终极指向,是产区价值。在葡萄酒领域,勃艮第、波尔多、纳帕、南澳是价值的代名词;在威士忌领域,低地区、高地区、斯贝塞区是价值的通行证。高度成熟化的消费环境中,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区的名字便可说明一切。
白酒产区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热起来,但此前多有争议。一方面是因为,产区是葡萄酒领域的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酿造白酒所需要的粮食是在全国范围内采购,打破了酿造原料的地域限制,产区的概念也就无从谈起。 不过随着近两年得到多地政府和各大白酒企业的重视,白酒产区的概念被不断强化。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举办的世界名酒价值论坛,评选出了“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宿迁、亳州、遵义、宜宾、泸州、吕梁、苏格兰、干邑、波多黎各、瓜达拉哈拉。这份“世界烈酒十大产区”名单中中国白酒占六席,分别是以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汾酒、古井六大名酒为核心的产区。这标志着白酒产区的概念正式进入公众主流视野。
如今,中国六大烈酒产区也正在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引领着中国白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白酒产区建设,当地政府均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目前中国白酒产区的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此外,《目录》对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导向进行了专门说明,40个产业聚集区中,川南经济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等产业,培育白酒世界级产业集群;天山南麓产业带在巴州等基础较好的地区大力发展葡萄酒等产业。
京冀交界地区不再承接酒业
值得注意的是,与酒类产业作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不同,在河北省廊坊市、保定市京冀交界地区,酒类行业将成为其引导不再承接的产业之一。
这一决策与其地域位置存在有很大关联。该地不仅紧邻雄安新区,还是京津一体化的重要发展区域,未来在经济、消费和文化方面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不再承接新的酒产业落户,意味着当地原有酒企的价值被放大,品牌含金量不断提升,或将成为珍稀品牌资源。
河北省廊坊市、保定市京冀交界地区原有地产品牌,在“引导不再承接”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之特殊的区位优势,市场价值不断扩大,迎来市场机遇期。